〔香港〕陶然《新年》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香港〕陶然
【原文】:
异国他乡把春节高举,远离着祖国,春节便是瓢泊者心目中再神圣不过的日子。
习惯上,海外人都把春节称作新年,这个观念也就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住在邻近的印尼小朋友吾棍,便曾与我联合起来,坚决拒绝承认元旦是新年。我们把元旦推给住在对面的荷兰小女孩,认定那是“西洋鬼子”的玩意儿。我们相约:我的新年是春节,而他的新年则是伊斯兰教的解禁节,我们发誓:绝不同流。
有一年元旦,不知道怎样的一个疏忽,我竟穿上一身新衣服。我正摇摇摆摆地踱出家门,一头便撞见吾棍,他那颇为不屑的眼神,直射得我几乎缩小了一半。我意识自己违约,头一个意念便想拔脚往回窜,但脚却钉在当地,动弹不得。
“啊哈!你什么时候变成西洋人了?”看到我一脸尴尬的模样,吾棍慢慢地迈着脚步,逼上前来,带着讥讽的口吻说道。显然,我的无心,已经变成他眼中的有意了。
“我……”心慌意乱胀满了我的整个胸膛,想要解释,却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要命的是,就在这时,那个荷兰小女孩茱薏丝喜气洋洋地出现了。
“哦,我明白了!”吾棍微妙地一笑,压低声音,道:“你想与她一起过新年!”
一股红潮顿时袭上我的脸,我正想争辩,茱薏丝的走近,却把我的话挡回肚子里面去了。她大约看出,古怪的表情正在我们的眉眼之间徘徊,她只“格格”一笑,蓝眼珠一转,便飘然而去。
从此之后,我再也不敢大意,永远都格守着元旦不穿新衣的原则。后来大了一些,终于明白元旦原来是属于大家的,但那积习却已经难以改变了。这时,我倒并不是怕人家笑话,只是觉得,春节常常把我们千千万万远离着的心,一颗颗串起来,越过高山,飘过大洋,向故乡飞扬。
当然,孩子自然有孩子的想法:这传统的节日,便是意味着空前的欢乐。穿着崭新的装束,发亮的皮鞋敲打在地面上,顾盼自豪,整个身心都在微醉中沉迷;那是何等写意的时刻!
那时的确还小。成天蹦蹦跳跳,身体健壮得象一头牛似的。在我们的词典里,从来也没有“忧愁”这两个字。
春节那天清晨,醒来也是格外地早。一睁眼,再也不留恋床铺,一骨碌便跳了起来,脸也没有洗,率领着弟弟妹妹,直冲父母亲的房间,欢声大叫:“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时妈妈便会把准备好的“利市封”藏在背后,笑嘻嘻地说:“这么早啊?先叫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我们三个人争先恐后地嚷着,然后一窝蜂地抢上前去,从妈妈的手里夺走红包,一溜烟跑了。
在外面疯了一阵,新衣服早蒙上了一层顽皮的痕迹。回到家里,我们又在丰盛的饭菜前面留连。趁人不注意,便偷偷夹了一点什么,放进嘴里。在厨房忙着的母亲,知道我喜欢吃鸡心,常常悄悄地塞了给我,我便若无其事地走开,躲到一边,赶忙吃了起来。
拜年的客人陆续来到,带着一种孩子气的欢喜,我们学着大人模样,抱拳祝贺新禧,而心中盼望的,却是随着而来的红包。经验告诉我,那些红包,总可以为我们带来好些天的零用钱,可以多买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脑海里满了幢憬的画面,连口水都几乎禁不住掉下来了!
在爆竹声中,万隆的暮色,以山城独有的特色,微带着凉气,从四周的高山与茶园弥漫而来。燃放震耳欲聋的鞭炮吗?我们又没有胆量。光看人家欢乐吗?心中又很不甘愿。于是我便点起轻声“吱吱”着的火花,持柄挥舞,然后往耸立在家门前的木麻黄树上掷去。偶而有一两支挂在树枝上,喷射出的火星,在半空中变成四溅喷泉,把柔和的夜幕,映得闪亮不断。一直闹到很晚,火花已经用完,还要恋恋不舍地看着别人,等到灿烂的一幕归于平静,才带回一宵的美梦,抚慰奔波了一天的心灵。
说起来,这已经是几乎不堪回首的往事。据说,在那里,如今再也寻找不到旧日的痕迹了。我所熟悉的那一切,早就不知在什么时候烟消云散,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一种迷离朦胧的隔绝。
我呢,从那时以来,我也已经翻过千重山,涉过万道水;风霜扫过我的身躯,皱纹留在我的额头。“红包”已经与我无缘,如今倒是轮到我发给别人红包了。每当我看到那些孩子们,我便会想起我的童年时代。虽然地方不同了,而且比起我那时,眼下孩子的要求高多了,但过春节的心情,却总是相通的。荡漾在他们脸上的幸福波纹,总是勾起我的会心微笑;而时光的流逝,也会隐隐约约地在我心湖中激起阵阵涟漪。
吾棍听说还是留在原地,茱薏丝早就回荷兰去了。我们分隔在三个地方,有时我会想:现在,大家也许可以自得其乐地过自己的年吧?可是我终于又很怀疑,时至今日,我们当中还会有一个人仍然保持着童年时的热情吗?
然而,直到现在,作为中国新年的春节,依旧是最使我遐想不已的传统节日。毕竟,流动在我的血管中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啊!
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一日
【作者简介】:
陶然,香港作家。1943年生于印度尼西亚万隆。1964年考入北京师大中文系。1973年赴香港。1974年春开始发表作品,至今为止,出版了长篇小说《追寻》、中短篇小说集《旋转舞台》、《平安夜》、中篇《天平》,小说散文集《强者的力量》《香港内外》、散文集《回壁音》、《此情可侍》以及散文诗集《夜曲》等。
【鉴赏】:
身处异国他乡的海外赤子在春节——具有传说色彩的节日里尤为引起思乡之情。祖国在“我”心中是神圣的,作为炎黄子孙对春节是十分注重的,因而也充满着神圣感。
童年的记忆是永不褪色的。热闹的拜年;大年初一的红包;慈母偷偷留下来的鸡心都令“我”激动、快乐。这不是一般的节日,节日的风俗包容着全部文化的积淀,在“我”的心中牢牢地生了根。
爆竹是春节中少不了的部分。爆竹的芬芳伴着习习微风在暮中弥漫而来,充斥着你的鼻子和心里,耳中回荡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这景色对于一个胆小的少年来说是多么有吸引力,多么值得留恋啊!
往事不堪回首。独处异乡在喜悦的日子里却感不到一丝快乐,离乡的孤独,悲哀袭上心头,孩童的稚气在“我”身上仍伴留着,看着时下的孩子,作者的记忆又被唤起,微笑又荡漾在满是皱纹的脸上,虽然那逝去的时光已无法挽回,但是“我”们要寻找遥远的时光,那里有“我”的亲人;有“我”亲切的故土;也有“我”记忆的根基。
全文意境浓郁、凝炼,深深的回忆中渗透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勾起人许多遐想。飘泊在外的赤子之心跃然蕴含在深沉的意境中。
-
【点评】诗歌描绘了香积寺幽深寂静的环境、僧人禅坐的情形,表达了诗人的禅悦之情和对佛教生活的向往。"> 文言文《程昱胆识过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①。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
-
《后汉书·蔡邕传》“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
-
【诗人简介】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迁居洛州巩县(今属河南)。咸亨初进士及第,授隰城尉,迁洛阳丞,因事贬吉州司户参军。武后时拜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中宗复
-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
-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
-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转·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
-
任光禄竹溪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任光禄竹溪记是作者为舅父的竹溪园所作的记文,传达了“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的道理,同时通过竹溪园,刻画了舅父不合流俗的高雅形象。
-
《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之一,《诗经》中收录有不少描写爱情的经典名篇。情人节又到了,小编特别整理了一些《诗经》中关于描写爱情的千古名篇供大家欣赏,体会一下古人质朴真挚的情感! 《诗经
-
《顾欢勤学》的文言文及翻译 顾欢是一个好学的人,虽然学习条件并不好,但其后天努力终究取得成果。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顾恺之,争取到很好的学习条件。下面是由小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