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峻青《秋色赋》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3 16:28:31阅读:265

作者: 峻青

【原文】:

时序刚刚过了秋分,就觉得突然增加了一些凉意。早晨到海边去散步,仿觉佛得那蔚蓝的大海,比前更加蓝了一些;天,也比前更加高远了一些。回头向古陌岭上望去,哦,秋色更浓了。

多么可爱的秋色啊!

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欧阳修作《秋声赋》时,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可怕,凄凉阴沉?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

秋天,比春天更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是多么好看。简直象一片火似的,红得耀眼。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却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闪烁着一片黄橙橙的颜色;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红果;葡萄呢,就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象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起似的;而那种叫做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象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哦!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

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

今年,胶东半岛上雨水充足,气候适宜。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得到了可喜的收成。六月间,当我乘坐胶济列车经过昌潍大平原时,看到那金色的麦浪,象海洋似地荡漾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而打下来的麦子,则象一坐坐的山岭堆在铁路两旁的场地上,心里禁不住欣喜万分。当时,我曾把这种欢乐的心情,写信告诉过许多和我同乡的战友,让他们和我一起共享这故乡丰收的快乐。现在,时间过去了刚刚三个多月,前几天,当我乘坐由青岛开往烟台的列车经过胶东内地时,又看到了一幅秋天大丰收的欢乐景象:金黄色的谷子刚收割了不久,高粱又熟得火红一片,山坡上、田野里,到处都是紧张秋收的人群。村头上、打谷场里,到处都堆着象小山一样高的庄稼秸子和金光闪闪的苞米穗子。胶东,这个不愧为水果之乡的半岛上,今年的水果特别丰收。列车经过莱阳车站的时候,车站上摆满了著名的莱阳梨,这梨又大又甜,人们告诉我:今年梨的产量,大大地超过了去年。

在烟台西沙旺,我曾参观了以盛产烟台苹果著称的幸福公社。现在,正是苹果成熟的时候,一踏进那绿色海洋般的果林里,就闻到一股浓烈的苹果香气。人们告诉我,六十年前,这儿还是一片荒凉的沙滩,那赭黄色的沙地上,什么都没有。栽植苹果,只不过是近三四十年的事情,而苹果的大规模发展,却是在解放之后,而尤其是近几年来。瞧,那一棵棵枝叶茂盛的果树上,累累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有的树枝竟然被苹果压断了,而大多数树枝不得不用木杆撑住。生产队门前的广场上,收摘下来的苹果堆得象小山一样,成群的姑娘们正在把这驰名中外的香蕉苹果包装到雪白的木箱子里,一辆接一辆的卡车,又把这包装得整整齐齐的苹果运送到海关码头和火车站去。很快地,国内各大城市和国外一些地方都尝到了这芬芳甘甜的美味了。让那些吃到这种美味的朋友们,也都来分享一份我们丰收的喜悦吧。

前天,在威海市的陶家夼,我又看到一派更令人喜爱的秋色。那里,除和烟台西沙旺一样有着成片的苹果林以外,而更有特色的却是葡萄,那简直是一个葡萄的王国。九十多户的山村,整个都笼罩在绿色的葡萄架下。那风光,就别提有多么幽美了。就请想象一下那条奇特而美丽的街道吧。这是一条完全由茂密的葡萄枝叶所搭成的街道。因为街道的两旁也栽遍了葡萄,那茂密的枝藤顺着架子交叉着爬满了大街的两旁和上空,使得大街变成了一条长长的绿色的走廊。现在,葡萄全都熟了,那一串串亮晶晶的淡绿色、紫红色,米黄色的葡萄,挂满了大街的两旁和上空,人在这大街上走着,就仿佛走进了一个琥珀和珍珠缀成的世界。

一条从山谷的深处流经村庄前面的小河,小河的两岸和上空,也长满了葡萄,姑娘们在葡萄架下面洗衣服,那五光十色的葡萄和姑娘们的影子一起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

家家户户的院子里,也都盖满了葡萄。头一年栽下一棵小小的枝丫,第二年就爬满了整个的院落,使得院子和屋里都充满了绿色。人们就在这葡萄架下吃饭乘凉,妇女们则在葡萄架下做针线活儿。

今年的葡萄特别丰收,一般的每棵都收摘到一千斤以上,其中有一棵竟然收摘了两千六百多斤。这种丰硕的收成是令人可喜的。然而更加令人欣喜的还是那种在陶家夼村民中普遍形成的高尚风气:在这里,不论是大街上或是小河旁,那遍地触手可及的葡萄,竟没有一粒丢失的。且不说大人,就连七、八岁的孩子,也都把集体的财物,看得比自己的还重要。去年陶家夼在超额完成了国家的收购任务之后,把多余的一万斤苹果分给了社员们。社员们却把这分到的苹果按收购牌价卖给了公家。这是多么令人钦佩的高尚品质啊!

应该说,这也是一种丰收,是一种精神品质上的丰收。而这种丰收,比起谷物果木的丰收来,更加可贵,更加令人兴奋。因为一般的谷物丰收,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风调雨顺的角落里,而这种精神品质的丰收,却只能出现在我们这社会主义的土壤上,出现在毛泽东时代里。

我们中国有句农谚:“不行春风,难得秋雨”。

这句话,不只是一种气候上的规律,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条哲理。谁都知道,眼前这丰硕的收成,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尤其是在那连续几年的严重灾荒之后。

我们并不讳言:前两年,我们的确有过一段相当困难的时刻,但是这种情况改变得很快。记得今年三月间,当我乘坐由济南开往烟台的列车经过昌潍大平原的时候,看到铁路两旁的田野里,到处都是紧张忙碌的人群。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浮冰,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田,生产热情是那么高,干劲是那么足。这时候,和我同车的一位老汉站在车窗前面,眯着眼睛,向外望着那一群群在田野上耕作的人们,望着那扬天揭地的大风,自言自语地说:

“好哇,大风,你就使劲地刮吧。你现在刮得越大,秋后的雨水就越充足。刮吧,使劲地刮吧,刮来个丰收的好年景,刮来个富强的好日子。”

这老汉大约有六十多岁,胡须头发都白了,但是精神却很好。他看到我在注意地看他,就冲着我一笑说:

“‘不行春风,难得秋雨’。同志,你听到过这句成语吗?”

我点了点头。

他又问:“可是,你知道这春风是从哪里刮来的吗?”

我摇摇头,觉得他的问题提得有些奇怪。

老汉神秘地一笑,指着正北的方向说:“喏,从那里北京。”

“什么?北京?”我益发困惑不解了。

“嗯,北京。”老汉严肃地点着头,笑眯眯地说:“从北京,从党中央。”

哦!我明白了。

老头子指的是另一种春风。他把党集中力量加强农业的号召称为春风。

我不禁高兴地称赞道:“好,好恰当的比喻。”

老头子说:“这是我一辈子的亲身体验: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只要能按党的指示去做,就一定会得到好的结果。你说我这个体验不对吗,同志?”

为什么不对呢?而且,有着这样的体验的,又何尝只是这老汉一个呢?可以说这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体验,是全中国人民从几十年革命斗争中所摸索出来的一条真理。

春华秋实,没有那浩荡的春风,又哪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的收成呢?

就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公报发表了。这又是一场令人兴奋的春风,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看到滋润大地的秋雨和灿烂丰硕的收成。

国庆节的晚上,我和威海市的人民一起欢度了国庆之夜。尽管这里是地处偏僻的东海之滨的一座小城,然而,我们的节日仍然过得是那么热闹、隆重。从清早起,四乡八舍的人们就成群结队地来到城中心的广场上,来到了清洁的马路上。他们有从大海里渔罢归来的渔夫,有从深山果林里赶来的农民,有机关的干部,也有工厂的工人和学校里的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是满面春风地流露着愉快的神色。

这天夜里,在市中心的职工俱乐部里,我又看到了另外的一种丰收:一个不久前才由机关、工厂的业余戏剧爱好者所组织起来的吕剧团,演出了大型历史剧《则天女皇》。虽然这剧本本身还存在着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吕剧这种地方剧的形式表现那种大型的宫廷戏还有着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就表演水平本身而论,却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因为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有天才有前途的演员,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两年前还是工厂的工人或者初中学校的学生呢。看到这精彩的演出,怎能不为这艺术幼芽的成长而感到万分欣喜呢?

春风荡浩,秋雨滂沱。

在这大好的秋收季节里,成熟和丰收的又何止上面所写到的那几个方面呢?几天来,我不断地漫步山野,巡行田间。眼前那绚丽缤纷的大好秋色,真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多么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啊!

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到欧阳修所描写的那种“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凄凉景色,更看不到那种“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的悲秋情绪。看到的只是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和奋发蓬勃的繁荣气象。因为在这里,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标志。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欧阳修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悲伤,因为他写的不只是时令上的秋天,而且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在作者思想上的反映。我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欧阳修生活在今天的话,那他的《秋声赋》一定会是另外一种内容,另外一种色泽。

我爱秋天。

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

我愿这大好秋色永驻人间。

1962年国庆节次日写于威海市

【作者简介】:

峻青,当代著名作家。原名孙俊卿,1922年生,山东海阳县人。曾任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等职。著有长篇小说《黎明的河边》散文集《秋色赋》等。

【鉴赏】:

秋天的景色是美丽的,但打上不同的时代烙印,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在作者的眼里,秋天可爱而迷人,因为这是社会主义的秋天。作者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社会主义时代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作者以浓郁的感情,赞美秋天,把它看成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秋色图。遍地瓜果,柿树火红的一片,苹果金光闪闪,还有串串珍珠般的葡萄……着实迷人,指出秋天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作者着重描写了烟台西沙旺幸福公社和威海市陶家夼的秋色和丰收景象。指出丰收的原因,“不行春风,难得秋雨”,这里不光指自然界中的风调雨顺,而是把“党中央加强农业的号召”称为春风,指出了丰收的最重要原因是党中央、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中间穿插了陶家夼村农的高尚风气与节日里吕剧团的演出描写,歌颂了人们精神上的丰收。指出这丰收只能出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土壤上,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这个孕育丰收的时代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文章还用对比手法,把欧阳修笔下肃杀可怕、凄凉阴沉的秋天描写与现实中绚丽灿烂的秋色相对比,指出了秋天是时代的反映,更突出了社会主义时代秋天的美好。作者直抒胸臆,“我爱秋天,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我愿这大好秋色永驻人间”,既表达强烈感情,又点明主题。

作者抓住秋天是丰收季节的特征,写出了胶东半岛五谷丰登、花果遍地的壮丽景象,构成一幅五彩斑瓓、生机勃勃的秋色图,一扫古人悲秋伤怀的情调。热情地歌颂了我国人民战胜了连续几年严重灾荒之后,所获得的农业和精神上的双丰收,热情地歌颂了党的领导,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始终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TAG标签: 古文赏析

  • 下一篇:返回列表
  • 猜你喜欢
    • 晁补之《渔家傲》古诗鉴赏

      通观全诗,写来洒脱轻快,形象鲜明,笔致活泼,语言浅显通脱。诗以口语出之,间以白描勾勒。全诗凡六转韵,音调和谐,过渡自然;谋篇有方,立意高远。"> 初中的文言文翻译《五柳先生传》

      初中的文言文翻译《五柳先生传》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 《醉花阴》漱玉词赏析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乙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该诗句出自龚自珍《乙亥杂诗》 【诗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浩荡离愁白

    •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穀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乎?”莫敖子华对曰:“君王将何问者也?彼有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有崇其爵,丰

    • 引人入胜造句九则

      语义说明:引领人进入美丽玄妙的境地。 使用类别:用在「优美迷人」的表述上。 引人入胜造句:01这篇小说的情节精彩,很能引人入胜。 02在大师引人入胜的演奏中,所有听众都陶醉了! 03国家公园的景色引人

    • 文言文教学实录

      文言文教学实录   文言文的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相关的教学实录会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实录,欢迎大家阅读。  一、 初读文言文  

    • 《乌夜啼·楼上萦帘弱絮》赏析

        此词开篇写景,上片由写外景步步侵入内心,引发连绵不断的春思。“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两句对起以“萦”、“弱”、“碍”、“低”四字隐隐点出人物思致,所写的“帘幕”、“柳絮”、“月亮”、“花朵”

    • 东床坦腹|东床坦腹的成语故事|典故|意思|近义词

      【成语故事】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 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