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唐宋八大家·用间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3 16:26:16阅读:370

用间

用间

【原文】

孙武既言五间[144],则又有曰:“商之兴也,伊挚[145]在夏。周之兴也,吕牙[146]在商。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147]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按《书》:伊尹适夏,丑夏归亳。《史》:太公尝事纣,去之归周。所谓在夏在商诚矣。然以为间,何也?汤、文王固使人间夏、商耶?伊、吕固与人为间耶?桀、纣固待间而后可伐耶?是虽甚庸,亦知不然矣。

然则,吾意[148]天下存亡寄于一人。伊尹之在夏也,汤必曰:桀虽暴,一旦用伊尹,则民心复安,吾何病[149]焉。及其归亳也,汤必曰:桀得伊尹不能用,必亡矣,吾不可以安视民病,遂与天下共亡之。吕牙之在商也,文王必曰:纣虽虐,一旦用吕牙,则天禄[150]必复,吾何忧焉。及其归周也,文王必曰:纣得吕牙不能用,必亡矣,吾不可以久遏天命。遂命武王与天下共亡之。然则夏、商之存亡,待伊、吕用否而决。今夫问将之贤者,必曰:能逆知[151]敌国之胜败。问其所以知之之道,必曰:不爱千金,故能使人为之出万死以间敌国。或曰:能因敌国之使而探其阴计。呜呼!其亦劳矣。伊、吕一归而夏、商之国为决[152]亡。使汤、武无用间之名与用间之劳,而得用间之实,此非上智,其谁能之?

夫兵虽诡道,而本于正者,终亦必胜。今五间之用,其归于诈,成则为利,败则为祸。且与人为诈,人亦将且诈我。故能以间胜者,亦或以间败。吾间不忠,反为敌用,一败也;不得敌之实,而得敌之所伪示[153]者以为信,二败也;受吾财而不能得敌之阴计,惧而以伪告我,三败也。夫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智于此,不足恃[154]也。

故五间者,非明君贤将之所上。明君贤将之所上者,上智之间也。是以淮阴、曲逆,义不事楚,而高祖擒籍之计定;左车[155]、周叔[156]不用于赵、魏,而淮阴进兵之谋决。呜呼!是亦间也。

【注释】

[144]五间:五种离间之术,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

[145]伊挚:商初大臣。因官名尹,故又称伊尹。

[146]吕牙:即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俗称姜太公。

[147]上智:指大智之人。

[148]意:意思,见解。

[149]病:忧虑。

[150]天禄:天赐的福禄。

[151]逆知:预先知道。

[152]决:副词。必然,一定。

[153]伪示:将假的显示出来,即假象。

[154]恃:凭借,依赖。

[155]左车:秦末人,赵王歇的大臣,封广武君。

[156]周叔:秦末人,魏王豹的部将。

【译文】

孙武说过,间谋有五种,又说过:“商朝所以能兴盛起来,是因为伊挚(商汤的宰相,官号叫尹,所以又称伊尹,后辅佐商汤伐夏桀,建立商朝)曾经在夏朝待过,了解夏朝的情况;周朝所以能兴盛起来,是因为吕牙曾经在殷朝待过,了解殷朝的情况。因此,明智的君主、贤能的将帅,凡是能用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做间谍的,就一定能够建树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所在,整个军队要依靠他来决定行动。”根据《尚书》的记载,伊尹确实到过夏朝,认为夏朝政治丑恶,就前往亳京归顺了商汤。根据《史记》记载,姜太公曾经为殷纣王做事,因为纣王无道,才离开殷朝,投奔了周朝。所以孙武说伊尹曾在夏朝待过、吕牙曾在殷朝待过,是确有其事的。但是孙武又认为他们是间谍,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商汤、周文王本来就命他们在夏朝、商朝做间谍吗?难道伊尹、吕尚本来就是为人做间谍的吗?或者是夏桀、殷纣本来就是只有依靠间谍才能讨伐的吗?——即使是智慧最低下的人,也懂得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不过,我的意思是:天下的存亡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当伊尹在夏朝的时候,商汤一定会说:“桀虽然暴虐,一旦他任用伊尹,那么民心就会回复安定,我还有什么忧虑的呢?”等到伊尹来到亳的时候,商汤一定会说:“桀得到伊尹而不能任用,夏朝一定要灭亡了。我不能看着人民陷入困苦之中而坐视不问。”于是就联合天下诸侯一起来讨伐夏桀。当吕牙在商朝的时候,周文王一定会说:“纣虽然暴虐,一旦他任用吕牙,那么天赐的福禄一定会恢复,我还忧虑什么呢?”等到吕牙来到周朝的时候,周文王一定会说:“纣得到了吕牙而不能任用,商朝一定要灭亡了。我不能够长期阻止天意的贯彻。”于是就命令周武王联合天下诸侯,共同来讨灭商朝。这样看来,夏朝、商朝的或存或亡,是依赖于伊尹、吕牙的是否被任用而决定的。现在如果要问什么样的将帅才算是贤能的?一定会回答说:“能预先知道敌国的胜败,就是贤能的将帅。”再问他用什么办法可以预先知道敌国的胜败呢?他一定会回答说:“不吝惜千金,所以能使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为他刺探敌国的情况。”或者说:“能根据敌国使者的言行探测他们的阴谋计划。”他们这样做也真是够辛苦了!像伊尹、吕牙这样,一来归顺就决定了夏朝、殷朝灭亡的命运,使得商汤、周武王没有用间谍的名声和用间谍的辛劳,却得到了用间谍的实效。这如果不是有上等智慧的人,谁能够做到?

用兵打仗虽然属于诡诈之道,但是以坚持正义为根本的人,最后一定会取得胜利。五种间谍的运用,它的归宿总是诡诈之道,成功了会得到好处,失败了就会带来灾祸。况且,我对别人使用诡诈,别人也将对我使用诡计。所以能以间谍取胜的人,有时也会因间谍而遭到失败。我的间谍不忠贞,反而会被敌人利用,这是失败的第一种原因。间谍得到的不是敌人的真实情况,而是敌人故意显示的虚假情况,我们却以为是可信的,这是失败的第二种原因。做间谍的人接受了我的钱财,不能探得敌人的秘密计划,因为惧怕惩罚而编造一些假情报告诉我,这是失败的第三种原因。在正义上尽心力的人,这一件事情做好了,其他许多重要的事情都可成功;在诡诈上用心计的人,做一百件补救的事,却会有一千件繁杂的事情发生,终归还是失败。把聪明用在诡诈上的人,是不能够依靠的。

所以五种用间谍的办法,并不是圣明的君主、贤德的将帅所崇尚的:他们所崇尚的,应该是争取到极高智慧的人做谋士。因此淮阴侯韩信、曲逆侯陈平坚持正义不愿为楚王效力,而汉高祖得到他们之后,就决定了消灭项籍的计划;李左车、周叔不被赵王和魏王信任,因而淮阴侯进兵赵、魏的计划就决定了。这也是使用间谍的一种办法啊!

【解析】

本文是为阐明《孙子兵法·用间篇》而作。孙子认为间分五种:第一种为因间,又称作“乡间”,指利用敌方阵营中的同乡亲友关系打入敌人内部,探消息,搞情报;第二种为内间,即舍得花大本钱,罗致收买敌方的官员充当间谍;第三种为反间,就是借力打人,设法使敌人的间谍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我方所利用,从而达到扰乱敌人视听,搜集各种情报的目的;第四种为死间,就是要心肠如同石头一样硬、血液如同冰水一样冷,故意散布一些虚假情报,以牺牲自己方面间谍的代价,诱使敌人上当受骗;第五种为生间,就是让自己的间谍在完成搜集情报的任务之后,能够巧妙脱身,平平安安返回大本营报告敌情。

苏洵认为只有上智为间,才可成大功。对于用间的具体方法,他推崇要走正道,以为“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尤是对走歪道用间的人具有警戒作用。清人徐乾学评之:“通篇皆说间不足恃,而始终不脱却间字,开阖纵横,文之能事。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

  • 李贺《南园十三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抒发怀才不遇情怀

    南园组诗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昌谷家中所作,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其生活与感情。但这首不借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 文言文:留梦水云间

    文言文:留梦水云间   翰墨抒怀,挥笔赋诗筹岁月  蚁舟载梦,邀云对酒醉江天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自已的一方林园山水,在淡雅的音乐间,在清逸的'诗词里都能让心感受到宁静。累

  • 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

    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   “管宁割席”的故事传颂至今,人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荣华,不贪金钱的典型加以宣传。小编整理了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欢迎欣赏与借鉴。  【管宁割席】

  •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   原文  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

  • 欧阳修《海陵许氏南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海陵许氏南园记 欧阳修 高阳许君子春,治其海陵郊居之南为小园,作某亭某堂于其间。许君为江浙、荆淮制置发运使,其所领六路七十六州之广,凡赋敛之多少,山川之远近,舟楫之往来,均节

  • 李清照《蝶恋花》全诗赏析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作品赏析【赏析】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

  • 平易近人造句七则

    一、 语义说明:形容态度和蔼亲切,容易接近。 使用类别:用在「亲切和善」的表述上。 平易近人造句: 01、老师十分平易近人,有问题直接向他反应即可。 02、他虽然贵为院长

  •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薄  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  称  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  重  ①乃重

  • 百家姓库文言文

    百家姓库文言文   《百家姓厍》  作者:佚名  历史来源  1、厍姓系出厍狄氏所改。北周时有厍狄氏,后改为厍姓。据《后汉书》载,有金城太守厍均。据《后汉书·注》载:“羌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