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法·《商君书》讨论秦国变法文章
更法 《商君书》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乃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恡,曲学多辨。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51〕,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52〕垦草令〔53〕。
-
语义说明:比喻已成事实,无法改变。 使用类别:用在「无法改变」的表述上。 木已成舟造句: 01、她都嫁作人妇,木已成舟,你再追悔也没用。 02、过去的事木已成舟,如今说什麽都是
-
元载,凤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擢用。入为度支郎中。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俾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之任
-
小梁州·夏 贯云石 画船撑入柳阴凉,一派笙簧。 采莲人和采莲腔。声嘹亮,惊起宿鸳鸯。 [幺]佳人才子游船上,醉醺醺笑饮琼浆。 归棹晚。湖光荡,一钩新月,十里芰荷香
-
中学生多读文言文大有裨益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
-
高考文言文背诵方法 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 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 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因此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的益处颇大。背
-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
二跷为病文言文节选 秦越人难经曰∶阴络者,阴跷之络;阴络者,阳跷之络。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王叔和脉经曰∶阴跷脉急,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阳跷
-
诗的开头两句自叙平生。“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为郎”和“出守”在诗人看来是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其中
-
庆东原 白朴 名句: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导读】 白朴(1226—1306以后),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原隩州(今山西河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