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孟子《梁惠王上(节选)》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梁惠王上(节选)
[战国]孟子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选自《国学经典之四书品读》,赵华伦主编,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5)
注释
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君主,姓田,名辟疆。
齐桓:春秋时齐国君主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春秋时晋国君主文公,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
徒:门人、徒弟。
道:讲述。
无以:不得已。则王乎:那么说说王道好吗。
王,王道。
德:德行。
何如:怎么样。
王:这里作动词,称王天下。
保民:安民、养民。
御:抵挡、阻止。
寡人:君主谦称。
胡龁(h9):人名,齐宣王身边的近臣。
何之:到哪里去。
衅钟:祭钟,是一种用牛羊等牲畜的血涂在新制器物上的祭祀仪式。
舍:释放。
觳觫(húsù):恐惧得发抖。
若:假如。就:赴、受。
然则:那么。
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易:换。
不识有诸: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诸,相当于“之乎”。
是:这、这样。
王:称王天下。
爱:吝惜、舍不得。
固:本来。
不忍:不忍心。
诚:果真。
褊(bi2n):狭小。
无异:不要怪罪。
异:动词,奇怪、责怪。
恶:疑问代词,怎么。
隐:哀怜、同情。
择:区别。
心:心理。
宜乎:难怪。
无伤:不碍事、没关系。
仁术:行仁政的方法。
是以:所以。
远:避开。
庖(páo)厨:厨房。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魏晋时期有人认为他字子舆(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对儒家学说影响最大的学者,在元代被加封为“亚圣”,意思是仅次于“至圣”孔子的第二位伟大学者。孟子将伦理道德概括为四个范畴,即仁、义、礼、智,而这些范畴都是先天存在于人内心中的,所以他倡导“性善论”。孟子对孔子思想学说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在“仁”的基础上,结合其时代特点,高扬“义”的旗帜,创造出具有孟子个性特征的“仁义”思想学说。
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人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所以后世没有传下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仁德来统一天下的道理吧!”
宣王问:“仁德怎样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可以。”
宣王说:“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大王您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要用它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要被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宣王说:“是的,确实有这样议论的百姓。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着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德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要把厨房安置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
赏析
齐宣王不像梁惠王那样一开口就问“何以利吾国?”,而是很委婉含蓄地向大学者孟子请教历史问题:“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但实际上,他所关心的仍然是同一个问题:如何称霸天下?因为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春秋时代都是靠“霸道”而称雄天下的。殊不知孟子所奉行的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儒学,不讲“霸道”而讲“王道”。也就是不依靠军事力量称霸天下,而讲用道德,靠教化的力量,凭仁政统一天下,使天下人心归服。
孟子依然用的是他一贯的手法,从心理分析入手去抓住对方,自己掌握主动,剥茧抽丝,层层推进,迫使对方落入自己观点的觳中。这一段“君子远庖厨”的心理分析,是典型的孟子手法,精彩绝伦,切中要害。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唤醒齐宣王内心“不忍”的仁慈之心。只要这种仁心被唤醒,王道、仁政就有了接受的心理基础,那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罢了。
所谓“君子远庖厨”,不过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将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的样子。“眼不见为净”,所以君子远离宰鸡杀鸭的厨房。
-
这首诗以秦筝为题作歌写送别。全诗可分为三层。诗的前四句主要写秦筝的音调特色。以“汝不闻”点明此歌乃是为肖正而作,并且强调秦筝,引起全诗,“苦”,概括了秦筝声调的特色。次句又以秦筝构造的复杂暗示曲调
-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重阳节感时伤今的无限愁绪。开头“断烟离绪”,指离别之苦,“醉踏南屏”是往事在眼前浮现,佳人未曾入梦与己相会,更增哀伤无限。下阕第一句“旧节传杯”,再忆当年曾与佳人共欢,使人
-
首联写韦处士郊居庭院景物,起句描写整个庭院满是飘飞飘落的红叶,将深秋庭院装点得色彩绚丽、纹饰斑斓,极富诗情画境。所以,诗人以“诗境”二字赞叹共庭院之奇景妙境,虽然抽象,但却绝佳,堪称微妙夺神。而韦
-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
-
语义说明:形容生活困迫不安,四处流浪。 使用类别:用在「困顿漂泊」的表述上。 颠沛流离造句:01假如一个国家战祸连年,必然造成人民颠沛流离。 02有谁愿意拋妻离子,颠沛流离在外,这是不得已啊! 03过
-
语文阅读文言文试题:游沙湖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
-
梦见火是什么意思梦见火,说明幸运之神已开始向你招手,你今后的事业或家业会繁荣昌盛。但是这又是一种危险和困难的预兆,这种火是性欲勃发,得到解决,并最后有些失望的象征。这时你要反思自己的私生活。如果梦中你
-
梧叶儿·嘲贪汉 无名氏 一粒米针穿着吃,一文钱剪截充, 但开口昧神灵。 看儿女如衔泥燕,爱钱财似竞血蝇。 无明夜攒金银,都做充饥画饼。
-
陆游的诗《示儿》全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 示儿:
-
有些人在晚上做梦时会梦见做爱,或许是梦见和陌生人做爱,或许是梦见和同性做爱,或许是梦见和伴侣做爱。有时候梦见做爱并不代表自己在现实中对性爱非常渴求,以下是关于梦见自己和同性做爱的征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