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敬民用典名句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人民,常常被比为载舟的水,喻为种子的土地,视为枝叶的根本。对于执政者,人民的重要性如何强调也不为过。正因此,十八大部署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拾党的优良传统,重申党群血肉联系。这样一次以密切联系群众为主旨的党内教育活动,不可能把群众关在门外,习近平同志也一再要求“坚持开门搞活动”,一再告诫“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他引用的这句话,把人民比喻成可以照见治乱的水。现实中,不管是教育实践活动,还是更多其他工作,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多照照群众这一面镜子,多比比群众这一把尺子,才能真正回答好“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
■原典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作汤征。
——﹝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
■释义
这段话出自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殷,即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其开国君主为成汤。公元前1620年,成汤征讨不祭祀的诸侯葛伯。他对伊尹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不(fǒu):同“否”。意思是,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以民情为镜”。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镜子论”。
成汤的“镜子论”表明,早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就已将民情状况作为衡量统治好坏的标准。此后,“以人为镜”的观念被历代开明统治者所接受。《诗经·大雅》中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大戴礼记·保傅》曰:“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唐太宗李世民将“镜子论”进一步发扬光大。据《新唐书·魏征传》记载,直言敢谏的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感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
曹世叔妻传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
-
梦见水库是什么意思梦见水库,意味着阻止灾祸降临的一道坚固屏障,多象征得人帮助,财源广进,事业兴旺。已婚男女梦见大水库,表示生活富裕,家庭幸福。未婚男女梦见大水库,表示婚姻称心如意,男人将娶端庄美丽的妻
-
女贞花白草迷离,江南梅雨时。阴阴帘幙万家垂。穿帘双燕飞。朱阁外,碧窗西。行人一舸归。清溪转处柳阴低。当窗人画眉。
-
钱货入瓶 唐扬州有丐者,曰胡媚儿。其有一瓶,与人言:“若钱施满此瓶,则永世福矣!”观者见瓶但容半升,故有施十钱、百钱者,然瓶未见满,人怪之。一富人过,施千钱,仍未见满。有
-
谈解脱:艺术让人暂时忘记痛苦王国维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教育,曾中过秀才,但意不在科举。他回想小时候时曾说:“家有书五六箧,除《十三经注 "> “胡应炎,常之晋陵人。父聪淮南节度使计议官”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胡 应 炎 传 高 启 胡应炎,常之晋陵人。父聪淮南节度使计议官。元丞相伯颜南伐,师次常境,知府王洙遁,朝廷以姚訔知府事,訔见应炎喜曰:“得君,敌不足破矣。”署节度判官
-
李 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李 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卷一《独坐敬亭山》、本卷《清平 "> 牧童遥指杏花村: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清明 作者:杜牧年代: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
-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 1.齐齐哈尔市(09黑龙江省) 三 阅读理解及分析。(第11——27题,共35分) (一)阅读《三峡》,(回答11——14题,共10分) ① 自三峡七百里
-
后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