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宋太宗之“怒”与闱场赋之“变”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16 21:15:53阅读:355

唐宋时代科举考文,赋先作为“杂文”之一被列入考试文体,后渐演为“诗赋取士”制

度,這其间有关考赋的故事甚多,有的牵涉到对赋体创作的考量。如魏泰《东轩笔录》卷十

记载了宋初太宗朝淳化三年的一场殿试情形:

孙何榜,太宗皇帝自定试题《卮言日出赋》,顾谓侍臣曰:“比来举子浮薄,不求义理,务以敏速

相尚,今此题渊奥,故使研穷意义,庶浇薄之风可渐革也。”语未已,钱易进卷子。太宗大怒,叱出

之。自是科场不开者十年。

说的是因举子钱易率然成赋被黜殿廷且罢科的事件,其中宋太宗赵光义一“怒”而罢科场十

年,可见其严重程度。为说明问题,先对上引文字作些解读:第一,所谓“孙何榜”指的是

该榜的状元为孙何。据史载,孙何十岁识音韵,十五岁撰文已引经典博,以经史与文学驰名,

与学者丁谓齐名,称“孙丁”,两人同榜,孙为状元,丁列第四,丁心中不服,宋太宗幽默

地说:甲乙丙丁,既然姓丁,中第四名也不冤,何怨之有?第二,宋代初年实行“殿试”制

度,惩纠唐代礼部试座师与门生结党营私之患,所谓“自唐以来,进士皆为知举门生,恩出

私门,不复知有人主”

(王栐《宋朝燕翼诒谋录》)

,而今统归“天子门生”,以致皇帝亲自拟

定赋题,可见其重视程度。第三,太宗一“怒”,所述“科场不开者十年”略有失实,因为

自太宗淳化三年(992)殿试进士到真宗咸平三年(1000)内出《观人文以化成天下赋》,

其间不足十年,然算来整八年,也误了多少举子前程,又可见其严重程度。第四,也是最要

紧的,即宋太宗对侍臣说的反对“敏速”而“求义理”,意在革除闱场“浇薄之风”。

皇帝临轩御试,何等庄肃?而当场“叱出”,又何等严厉?既有被“叱”,如钱易之难堪,

就有承“幸”,如孙何中状元,前者在于悖离圣意,后者在于意会圣心。因此,多少年后孙

何撰述《论诗赋取士》大加倡言:

惟诗赋之制,非学优才高,不能当也。破巨题期于百中,压强韵示有余地。驱驾典故,混然无

迹;引用经籍,若已有之。咏轻近之物,则托意雅重,命词峻整;述朴素之事,则立言遒丽,析理明

白。其或气焰飞动,而语无孟浪,藻绘交错,而体不卑弱。颂国政则金石之奏间发,歌物瑞则云日之

华相照。观其命句,可以见学植之深浅;赜其构思,可以见器业之小大。穷体物之妙,极缘情之旨,

识春秋之富艳,洞诗人之丽则。能从事于斯者,始可以言赋家流也。

所述“学优才高”“驱驾典故”“引用经籍”“语无孟浪”“体不卑弱”“学殖”“器业”

等等,均可对应前引宋太宗临轩之言,或可谓对宋太宗圣意的推扬与演绎。南宋学者沈作喆

《寓简》引述孙何的论点以后补述“本朝以词赋取士,虽雕虫篆刻,而赋有极工者,往往寓

意深远,遣词超诣”,虽视闱场赋为“雕虫篆刻”,但以“寓意深远,遣词超诣”赞述“本朝”,

却遥契宋初太宗闱场一“怒”而导引闱场赋风之“变”。

宋太宗立足宋初而谓“比来举子浮薄”,既是针对当时的实况,也可联想到晚唐五代以

来之纤佻靡弱的文词,甚或能上溯于有唐以来闱场之赋风。由此我们对照唐、宋闱场赋的创

作风气,仍以《东轩笔录》载太宗所言及事为着眼点,略述其变化。

首先是“敏速相尚”,此乃太宗所极力反对者,然却为唐人闱场赋之得意处。试举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禹玉》引《复斋漫录》的一段趣事:“《广记》云:‘唐制,举人试

日,既暮,许烧烛三条……’而旧亦言举人试日,已晚,试官权德舆于帘下戏云:‘三条烛

尽,烧残举子之心。’而举子遂答曰:‘八韵既成,惊破侍郎之胆。’”此虽谐谑语,然其“惊

破”二字所形容的举子闱场走笔与时间

(烛尽)

赛跑,非“敏速”何以得成,非超级“敏速”

又安能令考官“破胆”?古人论赋,有“赋兼才学”之说,然“敏速”骋才,“淹迟”见学,

这早在汉赋创作中已有印证,最典型是流传后世的成语“枚速马迟”。据《汉书·贾邹枚路

传》载:枚皋“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

葛洪《西京杂记》卷二也有记述:“枚皋文章敏疾,长卿制作淹迟,皆一时之誉。而长卿首

尾温丽,枚皋时有累句,故知疾行无善迹矣。”为什么“淹迟”反邀“一时之誉”,“敏疾”

则“无善迹”,抑或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评说的“枚皋应诏而成赋”与“相如含笔而

腐毫”,前者销声匿迹,没有作品传世,后者却以《子虚》《上林》诸作被奉为“辞宗”“赋

圣”,关键在作为一代文学的汉大赋需要宏大的书写,非耗时积学不能成,于是相如“百日

成赋”与张衡“炼京十年”也成了赋家伟大的写作传统。

到了东汉魏晋以后,大量的咏物、抒情小赋创作出现,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礼仪大篇

要“体国经野”,内容丰盛,而即兴小赋是“随物赋形”,所成自然敏速。唐人将赋体引入闱

场,专用律体,且文本规制诚如苏轼《复改科赋》所言“铺陈八韵之旨”“字应周天之日”,

即约360(周天)

字的八韵赋,如此小篇,焉能作“百日”“十年”的期待,“敏速相尚”

成闱场风气。如此,为何宋太宗要“怒”斥呢?除了防止举子“浮薄”,还有点制度化的变

迁需要说明。唐代闱场考卷不糊名,因为录取还需看举子“素学”,故考前要“纳省卷”与

“投行卷”,宋代已废卷糊名,取舍一決于闱场,这使举子的“素学”仅见于试卷,所考之

赋更多地承负学问,也是顺理成章的。落实到考试文本,唐宋闱场赋也就有了明显不同。

因对“敏速”态度的差异,唐人闱场赋多“观才”,而宋人则多“观学”,这也是宋太宗

自负出题“渊奥”,需要举子“研穷意义”的道理。刘克庄《李耘子诗卷》比较唐宋考文曾

说:“唐世以赋诗设科,然去取予夺一决于诗,故唐人诗工而赋拙。……本朝亦以诗赋设科,

然去取予夺一决于赋,故本朝赋工而诗拙。”所言“本朝赋工”,正与闱场赋“研穷意义”有

关。由于唐人“观才”,才又在“露”,所以唐代闱场赋才华显露首在“破题”,最典型的是

王定保《唐摭言》卷八所载李程闱场试《日五色赋》破题“德动天鉴,祥开日华”获得“状

头”之事,以致后世反复言说,成为经典。同样,赋中佳句,亦可观其“捷才”,例如清人

汤稼堂《律赋衡裁·余论》引白行简《澹台灭明斩龙毁璧赋》“纷然电散,谓齐后之碎连环;

尔星分,同亚父之撞玉斗”、张随《上将辞第赋》“王翦请贻乎子孙,与兹难并;晏婴敢烦

乎里旅,相去不遐”等警句,虽为“事对”,却意在取“巧”。如果说前人赞美“唐赋每篇必

有名句”,多举如庄防《雪影透书帷赋》之“澄碧海之波澜,皆为练色;耀书林之杞梓,尽

作琼枝”、李君防《海人献文锦赋》之“临风始起,全含琪树之芳:向阙爰开,遥写蜃楼之

色”类的清词丽句

(孙奎《春晖园赋苑卮言》卷下)

,那么,宋人赋中警句则又如程杲《四

六丛话序》所述“四六中以言对者,惟宋人采用经传子史成句为最上乘”,其“语典”的大

量运用,已成为宋人赋

(尤其是闱场律赋)

以“言对”助力议论的风气。因为宋人作赋,不

及唐人才情,却更重学养、器识,经史之学与圣贤之言,成为装点门面的要素,其警句如“性

以诚著,德由明发”

(范仲淹《自诚明而谓之性赋》)

、“见圣师而由圣,当明四重以四轻;犹

弓人之为弓,要在百发而百中”

(楼钥《修身以为弓赋》)

等,也被后人反复言说,成新的创

作经典。李调元《雨村赋话》卷五评范仲淹《用天下心为心赋》中“审民之好恶,察政之臧

否”一节谓“此中大有经济,不知费几许学问,才得此境界”,“几许学问”,正是“观学”,

其关键在赋家“器识”,诚与唐人好骋“才华”不侔。

这种对器识的重视也成为宋代场屋程文的共通要求,如欧阳修《归田录》记述:“真宗

好文,虽以文辞取士,然必视其器识。”于是“观学”的器识也自然变成衡量闱场赋的一条

重要的标准,北宋后期的“熙宁罢赋”“元祐复赋”与“绍圣再罢”,在对赋体创作的认识

上均与此有关。换言之,主张罢赋者批评闱场赋拘“声病”而事“巧靡”,相反,主张考赋

者又在强调赋见学问与器识。我们看看苏轼在元祐复赋期间感奋而作《复改科赋》的说法:

字应周天之日兮,运而无积;苟合一岁之月兮,终而复始。过之者成疣赘之患,不及者贻缺折

之毁。曲尽古人之意,乃全天下之美。遭逢日月,忻欢者诸子百家;抖擞历图,快活者九经三史。议

夫赋曷可已,义何足非?彼文辞泛滥也,无所统纪;此声律切当也,有所指归。巧拙由一字之可见,

美恶混千人而莫违。正方圆者必藉于绳墨,定括者心在于枢机。

此赞美赋兼才学以明进士赋之妙道,而作为元祐权知贡举者,苏轼以赋体赞美科场进士赋,

所述内涵及要求,自然也是对元祐复赋的期许与指导。为了强化闱场赋中的学问与器识,不

仅影响了宋代考官多以经史命题,而且决定了当朝举子引经据典的习惯,所以叶梦得说北宋

举子考赋前“无不遍读《五经》”

(《石林燕语》卷八)

,才能走笔从容。

赋重学理,而义理需要阐发始明,于是宋人闱场赋又形成好议论之风,这正与宋太宗怒

斥举子“浮薄”而提倡“求义理”桴鼓相应,李调元论宋代律赋说:“宋初人律赋最夥者,

田、王、文、范、欧阳五公。……论宋朝律赋,当以表圣、宽夫为正则,元之、希文次之,

永叔而降,皆横骛别趋,而偭唐人之规矩者矣。”

(《雨村赋话》卷五)

所言“偭唐人之规矩”,

勘究其义,当如方岳《深雪偶谈》所述“本朝诸公喜为议论,往往不深谕唐人主于性情,使

隽永有味,然后为胜”。这里不妨列举两则有关唐、宋试赋的记录:第一则是晚唐李玫《纂

异记》中题名《韦鲍生妓》的趣闻,文载酒徒鲍生,家畜乐妓,开成初行历阳道中,遇下第

东归的外弟韦生,韦有良马,鲍多畜妓,故酒间起“以妾换马”之兴,忽有两紫衣鬼乘月色

来此,并论试赋之事。如一长须鬼云:

数年来在长安,蒙乐游王引至南宫,入都堂,与刘公幹、鲍明远看试秀才,予窃入司文之室,

于烛下窥能者制作。见属对颇切,而赋有蜂腰、鹤膝之病,诗有重头、重尾之犯。若如足下“洞庭”

“木叶”之对,为纰谬矣。小子拙赋云“紫台稍远,燕山无极。凉风忽起,白日西匿”,则“稍远”

“忽起”之声,俱遭黜退矣。

此借谢庄《月赋》与江淹《恨赋》中对句为说,以严其声病。虽然另一鬼有“皇王帝霸之道,

兴亡理乱之体”的期待,然其中叙写的“诉皓月长歌”之才情与对“声病”的刻忌,无疑反

映了当时闱场的风习。另一则是周密《癸辛杂识·后集》“私取林竹溪”条所载:

林竹溪希逸……凡三试,皆第四。是岁真西山知举,莆田王迈实之亦预考校。西山欲出《尧仁如

天赋》立说,尧为五帝之盛,仁为四德之元,天出庶物之首,西山以此题为极大。实之云:“题目自

好,但矮些个。”西山默然。林居与王隔一岭,素相厚善,省试前,林衣弊衣邀王车,密叩题意。王

告以必用“圣人以天下为一家”,要以《西铭》主意,自第一韵以后皆与议定,首韵用三极一家,次

韵云“大圣人之立极,合天下为一家”,四韵尧宅禹宫,大铺叙《西铭》。至是,西山局于无题可拟,

乃谓实之曰:“日逼,无题奈何?”王以位下辞避,西山再四叩之不已,王久之若不得已,乃以前题

进,并题韵之意大略,西山击节。

虽述“私取”,然其中有关试赋题目及立说的思考与议论,却蕴涵了棘闱赋的题、韵及义理

趣味。也正因为宋人闱场赋重议论而求义理,推敲过多,加上以策论法入赋,反而伤害了赋

体,杨万里嘲弄闱场赋题“自‘日五色’之题一变而为‘天地为炉’,再变而为‘尧舜性仁’,

于是始无赋矣”

(《周子益训蒙省题诗序》)

,则是由宋而溯唐的反思。

由此再看宋太宗那闱场一“怒”,以及引起的赋风之“变”,是匡正赋旨,还是坏了赋体,

又耐人寻味。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全文赏析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译文]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次变得年轻?你看门前清澈的溪水,东流还能转为西行。 [出典]苏轼《浣溪沙》 注: 1、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 《孔子见罗雀者》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简评

    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不得

  • 汉语修辞手法系列「什么是析字」

    析字[定义] 把所用汉字的构字部件进行离析、合取或者增加、减损,从而产生新的字形和意义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拆字、字喻。">

  • 学习文言文的三种异读

    学习文言文的三种异读   我们在学习文言诗文时,应特别注意三种“异读”(指一个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读音)。  1、通假异读。文字通假,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通假字跟本字的.读

  • 王阳明心学:在红尘中修心离不开“事上磨练”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说出了八个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阳明认为圣人之道就是致良知,每个人都有本性具足的良知,只是我们的良知之心上布满了私欲的灰尘,所以,在遇到的每一件事上正念头,用与

  • 《山之叟》原文及翻译文言文

    《山之叟》原文及翻译文言文   袁枚《山之叟》原文及翻译  山之叟袁枚(有删节)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①韡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③。虑他

  • 高中文言文《伶官传序》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伶官传序》知识点总结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原: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  2、与、其、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给;应当;你的)  3、从事:则

  • 梦见杀人

    所有人都知道,杀人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任何一个法律都不会允许的动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见到过真正杀人的现象出现,但是,事实上,我们在梦中可能会有这种场景时而浮现出来。

  •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文人相轻专练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文人相轻专练   长兴臧寿恭眉卿、乌程严可均铁桥两先生者,同籍湖州①,同时号通经②博学,顾极不相能③。杨太守岘(xiàn),臧先生高席④弟子,亦尝从严先生游。

  • 吴起者卫人也的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吴起者卫人也的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