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庄似谐·寓意深远——说杜牧《赤壁》
似庄似谐 寓意深远——说杜牧《赤壁》
魏耕原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这首短什,虽然明白如话,不像李商隐的《锦瑟》那样扑朔迷离,但也自古及今见仁见智,颇费捉摸。
一般来说,绝句犹如一枝柳枝,通体外柔内韧则佳,过于庄重易损绝句风神。绝句圣手王昌龄的《出塞》,被人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但是《姜斋诗话》批评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杜牧《赤壁》前两句也具有同样的毛病,语重意直。一连串三个主谓词组,又紧缀一动宾词组,安排紧密,更显得厚重质实,而且比王诗多用了一句,回旋余地只剩下末二句的尺寸之间,如同兵家背水一战,先置己于“死地”。就内容看,第一句两个主谓词组,前者回忆起六百年前的千帆争渡、烟炎张天的赤壁大战,如果句意轻飘,恐怕未有此力量,于金刀铁马而奈它不得。后者一跌,回到现实。次句的“自将磨洗”和“认”字,表现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非凡业绩的心向往之的庄重神情。黄叔灿《唐诗笺注》云:“‘认’字妙,怀古深情,一字传出,下二句翻案,亦从‘认’字生出。”取其“翻案”二字,所余皆是。
末二句是这首诗的主脑,历来意见纷纭。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周瑜采取火攻,利用东南风,一举击败为数众多的曹兵,诗人把“樯橹灰飞烟灭”的场面一概略去,正面不说说反面,用假设语气,从反面设想落笔:如果“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么曹军会以泰山压卵之势,击碎东吴,周瑜将从东吴的座上客变成曹魏的阶下囚,他自己和君主的妻室,著名的美女大乔、小乔也会被关闭在铜雀台上,受人凌辱。这两句议论语带调侃,特别是“春深”具有明显的揶揄味道,所以宋人许颇讥议杜牧“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是批评杜牧的一双眼睛只盯住二乔。但这种批评未免迂腐。吴乔《围炉诗话》就批评许“不足与言诗”,而认为此诗“用意隐然,最为得体”。《四库提要》也说“此诗人不欲质言,变其词耳”。吴景旭《历代诗话》说,此“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言益醒”。以上三家都有些拈花微笑的味道,使人不明“禅意”根底。“用意”、“质言”、“正言”究竟何指,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说得醒豁:“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王尧衢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古唐诗合解》)近人也有同样看法:“诗中结尾二句对周瑜的嘲讽,即阮籍登广武观楚汉战场所慨叹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意。”(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沈祖棻《唐人七绝浅释》与此相类。)这种看法,从字面看,是符合句意的,但细一推敲,却有矛盾,既然周郎是“竖子成名”,赤壁一战是侥幸成功,为什么数百年后对其遗物“折戟”,这个满是铁锈的出土文物,却怀着那么大的兴趣,也犯不着花力气去“磨洗”,去辨“认”。近年有人研究说这是对周瑜“非凡的英雄业绩”“无限的向往羡慕”(见《北方论丛》1979年第5期),如是解,后二句应作如何交代,这分明与原诗语气不合。
论诗知人论世,自然眼明。杜牧善于论兵,曾作过《战论》等一系列论文,还注过《孙子》,如他在《注孙子序》里列举了历史上二十个善于用兵的人,上始周朝吕尚,下至唐朝郭元振,其中就有周瑜(魏举司马懿,而无曹操),认为“如此人者,当其一时,其所出计划,皆考古校今,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特别明确指出这些人成功的原因在于“策先定于内”,此其一;其二,杜牧在黄州做刺史的次年,有首七律《齐安郡晚秋》尾联说:“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表现了对赤壁之战的业绩的倾慕和向往,以及昔日英雄而今安在的感慨。其三,杜牧深谙兵法,注意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新唐书》本传)。“感慨时事,条画率中机宜”(胡震亨《唐音癸笺》卷二五)。李德裕在讨伐泽路藩镇刘镇,基本采纳了杜牧的《上李司徒相公用兵书》的策略,后来,果然“泽路平,略如牧策”(《新唐书》本传)。就以上三点看来,如此满腹经纶的杜牧岂能认为东风成就了周郎,这岂不是与他上边的看法方凿而圆枘了吗?
杜牧的咏史、题咏诗大都是遇地而发,这首诗也有可能作于黄州,当时回纥南侵,杜牧此时的《郡斋独酌》《早雁》《雪中书怀》都是感慨时事之作,后一首有:“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牵连久不解,他盗恐旁窥。臣实有长策,彼可徐鞭笞。如蒙一召议,食肉寝其皮。
斯乃庙堂事,尔微非尔知。向来躐等语,长作陷身机。”杜牧自信有长策可破强敌,只是与当时宰相李德裕有隙,不被重用,有志难酬,故“独酌”“书怀”。如果《赤壁》作于此时,那就和这几首诗的感情有相通之处。
即使《赤壁》不能确定何时之作,但从杜牧诗文中对周郎其人其事一贯仰慕的态度也可寻绎此诗。我们认为“东风”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所利用的偶然性——东风,又指的是真正对战争起决定作用的人事。天时不如人和,其先决条件就是孙权对周瑜的高度信任,才能“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东风”暗示执政者。如此措辞,王之涣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孟郊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登科后》)。
“春风”皆一语双关,唐人此类者不少。杜牧的《隋堤柳》也有“自嫌流落西归疾,不见东风二月时”,也可能借题发挥具有言外之意。
如果“东风”一语双关,这两句诗的内容就复杂了。一方面是诗人用诙谐的口吻和周郎开了个玩笑:多亏东风帮了你的忙,要不然就不堪设想。这是字面意思,也就是只能当作诗人脸上外部表情来看待;另一面则认为历史上的“东风”确给了周瑜的方便,换句话说周瑜遇到了孙权重用的大好时机,成就了千古功业,而自己虽然“自负经纬才略”却难得重用,这自然由对英雄的敬慕,引起了自己的心酸。如“质言”之,就是他早年说过的“请数系虏事,谁其为我听?”“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感怀》)一言以蔽之,就是感慨“春风”不与自己便。这才是诗人心里的真实活动,是这首诗的真谛所在。诗人心里充满了痛楚,脸上却还堆满了笑容,这实在是苦恼人的笑。现实生活中,在我们周围,不是也会见到这种情况?有人会高兴得流泪,有人也会伤心得发出笑声。《赤壁》不正是表现了这种复杂的感情吗?
这首诗前二句庄重之至,后二句又诙谐之极,这种前后的矛盾,就是用这种感情统帅起来的。如果再回头看前二句,它的语重意质,方显出诗人的独具匠心。这首诗虽然正面写设想中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但正面写却不意味着直接说,二乔的身份代表着吴国政权的尊严,其地位的变化与吴国的生死存亡休戚相关。如果真的是“锁”了二乔,那就是“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的局面。诗人不写“东风”如何“与”了周郎方便,却从反面落笔,设想吴败魏胜的结局。既然如此,就写吴国如何被消灭,“一片降幡出石头”,而却引出“二乔”来,似乎这你死我活的大战是为了争夺两个美人而已。实际上诗人是为了强调“东风”的至关紧要,没有“策先定于内”,就不会“功后成于外”,诗人以反写正,以小见大,只有如此,才能举重若轻,把一场历史的风雷任意驱遣于笔底。另外,巧用情调上似庄似谐的矛盾,旨在暗逗出无限的意味。发思古之幽情,正是为抒眼前之感慨,寓深曲复杂的用意于轻松诙谐的笔墨之中,这是把“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然而是柔,却柔中带刚,使人读来感到英气逼人,用笔锋利,又体味到其中沉郁的情感。在一首小诗里充满了如此丰富复杂的感情,这当然与诗人的胸襟、识见分不开,而戛戛独造的艺术手法则更使这首绝句具有不同凡响的风调和深远的用意。
附带应提一下,杜牧这首《赤壁》,特别是那首《齐安郡晚秋》,把黄州(唐州、郡并称,黄州即齐安郡,在今湖北省黄冈县)的赤壁,当作昔日古战场;后来苏轼的《赤壁赋》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恐怕与杜牧是不无关系的。
-
【出人意料解释】出乎人们的意料。意料:事先对情况、结果等估计。也作“出人意外”。 【出人意料造句】 ①出人意料的是,这帮人都官居要职,后台又如此硬,却垮台得这么快。 ②这篇故事的情节惊
-
画竹文言文原文 【原文】 余家有茅屋三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阳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竹子,断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
-
大雪纷飞的场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亲眼见到的,尤其是对于南方人来说,要想看见雪看能都不是很容易,很多人都是在影视剧中见多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梦中做一场这样的梦,满足自己的一些心愿。
-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少孤贫,事继母孝。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移师安徽,克太湖。历迁协领。挂车之役,将骑
-
墙壁可以带来一种支撑的感觉。如果是梦到墙壁倒了,就会觉得没有安全感,但是也不必惊慌害怕。生活和梦境中的意义也并不都是相同的。很有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会对应生活中哪些琐事呢?我们一起看一下,墙壁倒
-
豆腐配海带,常吃除病害 热天半块瓜,药物不用抓 心虚气不足,桂圆米粥煮 多食一点姜,不用开药方 白菜萝卜汤,益寿保健康 早上喝盐汤,胜喝人生汤 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 吃了胡萝卜,百病化乌有 狗肉滚三
-
春联 通用联 春回大地 福满人间 人勤物阜 国秦民安 春光遍草木 佳气满山川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烟
-
梦见海啸是什么意思梦见海啸,象征要遭遇重大波折或危机。有可能是近期压力过大,或内心过度痛苦的表现。还有可能暗示身体某个部位要患病。失业者梦见海啸,会有多次就业机会,但是因为不能胜任,一切努力是徒劳的。
-
古屋清寒雪未消,小窗晴日展芭蕉。酸甘荔子尝春酒,更碾新芽荐菊苗。
-
永之氓咸善游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