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象征·桑槐·讽喻》释义与辨析
[释义]
象征
从前有一个流浪的爱尔兰老乞丐,他到一个农民家里要吃的,农民把他让进屋里,并让他坐下来吃饭。同桌还坐着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农民说:“你是最后一个到的,应当由你来分这只鸡。”爱尔兰乞丐表示同意,于是大家便把一只整鸡拿给他。他切下鸡头,送给那个农民,说:“您是这儿的头,您应当吃鸡头。”他切下鸡脖子,送给农民的妻子,说:“您的地位仅次于头儿,所以你应当吃鸡脖子。”他切下鸡翅膀,分别送给农民的两个女儿,说道:“你们不久就要从家里飞走了,所以你们每人都应有个翅膀。”他又对法国人和德国人说:“你们这两个穷家伙还要赶很远的路才能到家。”说完,他便分给他俩每人一只鸡爪,然后又继续说道:“我是一个可怜的爱尔兰流浪汉,就吃剩下的吧。”
象征是以物征事,即用某种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物”和“事”之间要有某些联系,或相近相类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故事中的爱尔兰乞丐,他将“鸡头”和农民联系,将“鸡脖子”和农民的妻子联系,将“鸡翅膀”和农民的两个女儿联系,将“鸡爪”和德国人、法国人联系,利用“物”的特点,巧言附会,象征事理。
象征常常出现在言语作品中。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特点、品格的描述,热情讴歌了北方农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通篇以物(白杨)征事(讴歌北方农民的品质)。又如高尔基的《海燕》,全文以海燕、海鸥、企鹅象征着革命风暴来临前夕的几种人,赞颂了革命战士对革命风暴的渴求。这种象征手法的特点有二:一是重在对语言因素的利用;二是象征义贯于通篇,涉及全篇的艺术构思,应作为修辞手法看待。
象征可以通过语句来表现,一般有明征和暗征两种情况。
1.明征
明征是本体和征体都出现,并运用象征词。如:
纪念碑是用一万七千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人民英雄纪念碑》)
“它”(即纪念碑)是本体。“象征着”、“标志着”是象征词。“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征体。全句对同一个本体,连用了两个象征,其结构是:本体——象征词——征体——象征词——征体。
2.暗征
暗征即只出现征体,不出现本体和象征词。如: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在陈毅的这首《冬夜杂咏·青松》中,“大雪、青松、高洁、雪化时”都分别具有象征意义,它们都分别是征体,本体和象征词都未出现。
象征是在言语活动中由于关联与想象、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抽象的观念与情感,或使用一种看得见的符号来表现看不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技巧。
它也可以分为普遍象征和特定象征。
普遍象征。是指在言语活动中可以独立存在、不受上下文限制的象征。如:以“龙”、“龙人”、“龙文”分别象征“中国”、“中国人”、“华文”。
特定象征。是指依据上下文的脉络,在刻意设计安排下,于一定的场景及气氛里,将某项事物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紫皮大衣”象征“父爱的温暖”,以“朱红橘子”象征“父爱的光辉”等。
桑槐
桑槐就是指桑骂槐。如:
你变成了巴黎公社时期的法国画家杜米埃一幅画中的人物。狱卒摸着一个死囚犯的脉搏,对刽子手法官说:“现在这个人可以释放了,他再没有危险了。”
你呀,副司令员,“四人帮”就是这样把你“释放”了,亲爱的首长,人家把你放了,你为什么不再睁开眼睛,看看这,和太行山、和朝鲜、和延安相连的蓝天、白云?你为什么不再看看我们?……杜米埃呀,你是多么的残酷。(刘真《哭你彭德怀副司令员》)
作者表面上斥责的是法国画家杜米埃,而实际上是在斥责“四人帮”,怨恨“四人帮”。杜米埃的画与“四人帮”导演的悲剧多么相似啊!作者这样写感情更加深沉。
所谓桑槐格就是表面上斥责甲,而实际上斥责的是与甲有相似点的乙。
桑槐格多用于小说、戏剧、影视、诗歌、曲艺等文学作品中,其他体裁的文章中也有运用,但比较少见。值得指出的是,桑槐格里的“桑”和“槐”,必须有相似之处,指桑是形式,是表象,骂槐才是目的,是根本。明在指桑,暗在骂槐,指桑是为骂槐服务的。
成功地运用桑槐格能深化文章的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该段选自关汉卿的《窦娥冤》,明为怨天怨地,实际怨的是当朝的贪官污吏,怨的是黑暗的社会。
桑槐格里的桑和槐可以互换。
成功地运用桑槐格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艺术魅力。又如:
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木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这段文字选自郭沫若的《屈原》。这里,屈原表面上在斥责“木偶木梗”,实际上在怒斥楚国的当权者。这里,“木偶木梗”与楚国当权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居高位却腐朽昏庸。又如:
秀儿娘:老天爷啊,你为何不长眼睛,为何如此狠毒,害得我们这般凄惨啊!
秀儿:娘……(电视连续剧《青天衙门》)
这里,秀儿娘的表白表面上是骂天老爷狠毒,不长眼睛,而实际上在骂封建制度、清王室家族和福晋。
桑槐格里的指桑多指老天爷、上帝、菩萨、神灵等被人们信仰崇拜的人或物。骂槐多指现实中给人带来痛苦和灾难的制度、恶势力、恶环境或恶人等,两者之间一定有相似性。
讽喻
英国著名戏剧作家萧伯纳访问苏联。一天早晨,他照例外出散步,一位极可爱的小姑娘迎面而来。萧伯纳叟颜童心,竟同她玩了许久,临别时,他把头一扬,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的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可是世界上有名的萧伯纳!”萧伯纳暗想:当小姑娘知道自己偶然间竟会遇到一位世界大文豪时,一定会惊喜万分。
“您就是萧伯纳伯伯?”
“怎么,难道我不像吗?”
“可是,您怎么会说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呢?请您回去后也告诉您的妈妈,就说今天同您玩的是一位苏联小姑娘!”
萧伯纳惊呆了,他意识到刚才自己太自以为是了,态度也有些傲慢,不禁一时语塞,脸上顿时泛起了一片红晕。回国后,萧伯纳逢人便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无论取得了多大成就,都不应当自负、自夸,对任何人,不管男女老幼,都应该平等对待,要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苏联小姑娘给我的终身教育。她也是我的老师,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她!”
这个故事通过萧伯纳和小姑娘的交谈,得出了“一个人无论取得了多大成就,都不应当自负、自夸,对任何人,不管男女老幼,都应该平等对待,要永远谦虚”的结论,这里采用的是讽喻法。
在言语表达中,为了把话讲得明白动听,或者有的话不可直说或明说,就用说故事的方法来说明道理,起初故事本身要求有讽刺意义,这也是讽喻定名的由来。现在要求不太严格,故事也可以不带有讽刺性。这种以事喻理的方法叫讽喻。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小说《围城》中有一段文字: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不过事实上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钱钟书先生用吃葡萄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两种人怎样对待希望和回忆。难怪人们说,钱钟书先生的作品素以善用妙喻而著称。
运用讽喻时,可以把故事夹在讲话和文章里,这叫引述。也可以编写完整的故事,独立成篇,来说明道理,这叫编写。
讽喻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它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寓教于乐,寓理于趣。如:
有一个小孩儿,不知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的小山立即反射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从山上传来“你是蠢材!”的回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
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了这一切,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恭恭敬敬地对它说话,再听听它的回声会怎么样。在生活里,不论男女老幼,你对人好,人便会对你好。温柔的答话会消除愤怒,如果我们自己粗鲁,是绝不会得到人家友善相待的。”
这则小故事,通过“回声”说明了生活中的一个道理:“不论男女老幼,你对人好,人便会对你好”,深刻的哲理寓于通俗的故事之中。
【辨析】
1.桑槐与讽喻
桑槐就是指桑骂槐,表面上斥责甲,而实际上斥责的是与甲有相似点的乙;讽喻是在言语表达中为了把话讲得明白动听,或者有的话不可直说或明说,就用说故事的方法来说明道理,起初故事本身要求有讽刺意义,这也是讽喻定名的由来。现在要求不太严格,故事也可以不带有讽刺性。运用讽喻时,可以把故事夹在讲话和文章里,这叫引述。也可以编写完整的故事,独立成篇,来说明道理,这叫编写。讽喻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它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寓教于乐,寓理于趣。
2.象征与讽喻
象征和讽喻都是由具体的事物或故事抽象出某些道理,或赋予某种意义,但是,象征是以物征事,而讽喻是以事喻理。
-
采薇文言文及翻译拼音 《采薇》是《诗经》的《小雅》一章,是一首描述战争的史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三采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
-
东坡诗文文言文翻译 导语: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雅,即要
-
朱碧潭诗序文言文 作者:王慎中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
-
一招制胜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 一招制胜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父慧炬,齐尚书郎。高祖①践阼,(远)为步兵校尉。顷之,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折节为吏,杜绝交游,馈
-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 吃不言,睡不语。 吃吃喝喝,人走下坡。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饭打湿口,洗脸打湿手。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 吃饭象条龙,做活象条虫。 吃过的
-
后赤壁赋 作者: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2)。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3)。霜露既降,木叶(4)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5)。 已而(6)叹
-
《口技》文言文精细阅读 一、文章内容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
-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查。画省香炉
-
描写“花鸟草虫”的古代名言名句 1.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2.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3.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