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松:少年与野山梨
作者: 周广秀
野山梨从你的故乡伸出手来
你站在小镇深幽幽的雾中
你看着我山梨的汁
淌成了你的乡情
而你的故乡我不知道
知道了也无法走到你流云的门口
(也无法把你空对青山的一截短笛裁成我那枚邮票)
少年少年
你学会了和野山梨一起托腮沉思
小小的青梨少年是你
我们同在温和的八月相逢
八月的野山梨滚落了一地而我却
永远捡不到一颗
山梨还记得那瘦瘦的少年么
少年的背篓总是背在身上
野山梨听到了寂寞的笛声
就知道是成熟的时候了
野山梨我终于从带露的叶子上认出你来
石头里没有糖
你长到石头上终于
甜甜的野山梨带着我
漫山遍野地跟一个少年奔跑
陈应松
应当承认,这首诗初读来觉得很美,迷离惝恍。这是由于较多的称谓、称谓的多重含义和相近的形象与情节造成的。细细寻索,作者的思路并不太难捉摸。前二节的“你”是指一个与作者没有什么关系的少年,这个少年也离开了山上结满野山梨的家乡,“山梨的汁”“淌成了”少年的“乡情”,闲来对着青山吹一管短笛,或是托腮沉思。这里已经流露出一种没有明言的情思。“你的故乡我不知道”,“无法走到你流云的门口”,“也无法把你空对青山的一截短笛/裁成我那枚邮票”,是说也无法把和“你”一样的对家乡的怀恋邮寄到“我”的家乡。紧接着第三节作了转折过渡,说那少年是“你”而不是“我”,尽管“你”的家乡“野山梨滚落了一地,而我却/永远拣不到一颗”。这样就转到了第四节对自己的少年时代的回忆。这里的“少年”已是“我”的少年时代:瘦瘦的,“背篓总是背在身上”,在野山梨成熟的时候,就吹起了一管短笛。这里的回忆,是由少年引发的类似的联想。诗在最后一节把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我”从少年家乡的野山梨认出了自己家乡的野山梨。家乡的野山梨虽然长在石头上,却是“甜甜的”,“我”又回到了少年时代,跟着那个少年时代的“少年”漫山遍野地在野山梨树丛中奔跑。至此,那个少年与“我”、“我”的少年时代已完全合成了一体,少年的生活情景与“我”的少年时代的生活情景已完全融成一片。少年的乡情是“我”的乡情的引子,更是个烘托,“我”的乡情则是少年的乡情的发展和深化,整首诗就在少年的隐约的身影和野山梨的甜甜的滋味中,透出了一股浓浓的对家乡的怀恋情思。
作者为了创造浓郁深湛的乡情美,使用了意象的相近叠合手法。我们常见的乡情诗大都是直接抒写情感,以时间的流变和地点的转换来加强情感的历史深刻性和丰富性。这样的情感表达一般较顺直明畅。而这首诗则另辟蹊径,在时间、地点变化的基础上,用相近的人物、情节和情感创造出类似的意象,并使之交叠重合,象不同焦距的电影镜头,既融合为一体,又有轻重深浅之分,体现了情感表达的层次和深度。另外,作者为了避免诗意的过于直露,除了不交代称谓含义的变化外,又尽可能地去掉表达思路转变的关联词语,使句意在暗中转折,这就使人读来不能一目了然,显得蕴含深厚,颇耐咀嚼。
-
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原文及翻译 导语:欧阳修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
-
张绪字思曼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
-
如何简单背诵文言文 中学教材中文言文篇幅较多,明珠璀璨,字字瑰丽。可一说到背诵,不少同学就开始“头痛发晕”。以下提供几个“处方”,教你简单背诵文言文。 第一处方:抄
-
有关于小学三年级谚语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下,希望它对小朋友有帮助。 冻死不拆厝,饿死不掳掠。 上梁不正下梁欹,下梁不正倒下来。 理正不怕官,心正不怕鬼。 可以无钱,不可无耻。 理不明,
-
延寿; 登高。 黄花宴; 红叶诗。 三三令节; 九九芳辰。 凤岭设赏; 龙山落冠。 愁闻风雨; 讌会湖山。 登高赋诗; 含饴弄孙。 三三
-
尚书度支郎中天章阁待制王公神道碑铭 欧阳修 公讳质,字子野,其先大名莘人。自唐同光初,公之皇曾祖鲁公举进士第一,显名当时,官至右拾遗,历晋、汉、周。而皇祖晋公,益以文章有大名
-
《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阅读答案及译文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学习过的好东西时常复习,不也令人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出典]《论语》 注: 1、原文:
-
市桥烟柳春如画。小楼明月吴山下。把酒听君歌。可人良夜何。旧游新梦断。月落西江远。江上数峰青。寄声徐孺亭。
-
梦见战友,吉兆,预示着你们有友情非常坚定。梦见已故战友,说明你很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