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导读】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ɡuī)(今陕西渭南北)。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太子少傅,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中期诗歌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诗人,有“诗王”之称。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白居易的诗作流传下来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自己将这些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白诗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如《琵琶行》、《长恨歌》等非常有名。武宗会昌六年(846)八月卒于洛阳(今属河南),享年七十五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少年成名的作品。据张因《幽闲鼓吹》记载,白居易十六岁到长安应试,“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叹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由此这首诗名重一时,白居易也开始出名。
【原诗】
离离原上草①,一岁一枯荣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③,晴翠接荒城④。
又送王孙去⑤,萋萋满别情⑥。
【注释】
①离离:草木茂盛的样子。②“一岁”句:一岁之中由冬枯到春荣。③远芳:远处的芳草。侵:滋蔓。④晴翠:阳光照射下的芳草。⑤王孙:本指贵族子弟,这里指游子。⑥萋萋:小草长得茂盛的样子。此处用《楚辞·招隐士》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
【译诗】
古原上野草长得茂密碧如丝毯,
每年都是一度枯萎又一度兴旺。
任凭野火燎原也不能将它烧尽,
只要春风一吹它又蓬勃地生长。
看远处的芳草已经爬上了古道,
阳光下一片翠绿铺满城的四方。
在这里又一次送朋友离家远游,
连茵茵碧草也充满别离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它着眼小草来写送别,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生长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的开头两句描写草原上小草生长的情态和规律。无边无际的原野上,长满了茂密的野草。它们冬天枯萎,春天繁茂,“一岁一枯荣”。接下来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着力写小草极强的生命力。冬天,小草枯萎了,甚至被野火烧掉了,可是它们的生命并没有停止,它们的根还深深扎在泥土中。只要到了春天,经春风一吹,春雨滋润,它们立即发芽生长,盖满原野。五、六两句生动描绘“吹又生”的景象:哪怕是在绝少行人的古道上,还是在连接荒城的古原上,到处是这生命力顽强的绿意浓浓的野草,进一步显示了原上草欣欣向荣的无限生机。最后两句才点明“送别”的主旨;人生总有离别,那送别的情和意,也如同这绿草一样深、一样浓,也如同这古原的野草一样坚韧和顽强。
全诗融情于景,格调高朗。虽然是写小草,但意义已远远超过小草本身;虽然是写送别,意义也远远超过送别的范围。“一岁一枯荣”既是写小草的生长规律,同时又指人世间的相聚与离别。“春风吹又生”不仅指小草的生命力顽强,同时又包含着万物生生不息的哲理,让读者感受到诗意美的同时又获得人生的启示。
-
何点,字子晰,年十一,居父母忧,几至灭性。及长,感家祸,欲绝昏宦,尚之①强为娶琅邪王氏。礼毕,将亲迎,点累涕泣,求执本志,遂得罢。点明目秀眉,容貌方雅,真素通美,不以门户自矜。博通群书,善谈
-
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素材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②故木受
-
文言文正正直练习及答案 范文正正直 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
-
语文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和参考译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 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
-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boacute; 【薄技】boacute;jigrave;很低的技能,谦称自己的技艺 【薄酬】boacute;choacute;u数量不多的报酬或补偿 【薄暗】boacute;agrave;n微暗,天
-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练习 [选文]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为南宋时期的辛弃疾。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作者登台望远,“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
-
事悟痴除性定动端文言文 饱后思味,则浓谈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 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译文 酒足饭饱之后再回想美酒佳看
-
眉妩 【宋】王沂孙 渐新痕悬柳,澹彩穿花,依约破初暝。 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 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