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胡曾《咏史诗·长平》战争诗词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10 22:17:23阅读:224

凭谁问,沙场不是沙盘?

——胡曾《咏史诗·长平》

咏史诗·长平

胡曾

长平瓦震武安初,赵卒俄成戏鼎鱼。

四十万人俱下世,元戎何用读兵书。

在血腥惨烈的长平之战中,赵括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公元前260年,秦国虎狼之师在赵国边境长平摆开阵形,构成一片杀气腾腾的阴霾,在马蹄的蹬踏声里,秦将王龁剑指城堞上银须飘拂的廉颇,欲吞之而后快,而廉颇却稳若磐石,坚守城门不放一兵一卒,身处主场优势的廉颇在消耗着秦军的耐性,更在寻找着一个杀出城门的时机。然而,历史并没有给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打开城门的机会,长途奔袭的秦军在城下久叩不开时,想到了一个人——赵括。秦军中并没有人见过这位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但关于此人的典故,秦军的探报却早已传开:“括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显然,这个线索对于秦军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他们很快便炮制出了这样一句流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当这句来自长平前线的流言迅速成为赵王城舆论中心的时候,很多人都不以为然,和廉颇有刎颈之交的赵相蔺相如力谏赵王:“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赵括的母亲更是提前把丑话说在了前面:“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五十五年》)掺杂在史册中的这些星星点点的记录,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夸夸其谈的形象,在几乎众口一词的反对声里,赵括的首次出征被打上了太多的问号。然而,赵王还是驳回了众人的质疑,在他看来,廉颇老矣,大敌当前,赵军更需要一位不畏虎狼的初生牛犊。就这样,在赵王的力挺下,年轻气盛的将门虎子赵括披挂出征了,在他的身后,没有祝福的掌声,而在他的面前,即将出现的是气势汹汹的浩荡秦军。

由此,两千多年来,赵括不容置疑地以一个纸上谈兵的形象被钉在长平之战的耻辱柱上。这场历时三年的秦赵兵争,死伤人数近百万,战局直接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就在人们对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的卑劣行径口诛笔伐的同时,人们对贸然出击的赵括从来没有停止过唾骂和苛责。在马蹄腾踏的尘埃里,赵括更像一个乱了分寸的无头苍蝇,他那些烂熟于胸的兵书在骁勇的白起面前已飘飞成纸钱,而他的好大喜功指挥混乱也让秦军一路势如破竹。僵卧在血泊中的赵括背后,是洞开的城门,从城门涌出的愤怒声浪煮沸一条护城河,赵括,已然成为戕害四十万赵卒的直接凶手。

然而,当我们拂去岁月的烟尘,再来重新审视这场中国冷兵器时代的著名战役,却不禁要问一声:这样沉重的历史苛责放在一位初出茅庐的将领身上,是否公平?熟读兵书的赵括,太想通过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了,而世袭的恩遇也在告诉这位年轻的将军,血沃沙场是一个军人应当奋力争取的光荣。同样,对于赵孝成王而言,也太需要用这样一场战争来树立自己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了。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内修国政,外扬军力,翦除三胡,拓地千里,经惠文王传于孝成王手中时,赵国已经具备与强秦抗衡的能力。在这个时候,廉颇的“示弱”显然让雄心勃勃的赵孝成王难以接受,更何况,以守为攻的战术最终实际是国力的拼争,而虎视群雄的秦国在攻打赵国的三年时间里,早已建设和巩固了一个坚实的后援,谁能撑到最后,真的很难预料。因此,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赵王的临阵换将,赵括的披挂出征,似乎都不应过多地指责。

如果真要总结长平之战的历史教训,还是归因于赵括实战经验的不足吧。事实上,赵括与秦将王龁交手,还是有一些小胜的,但自古战场兵不厌诈,悄然进入的秦武安君白起彻底让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将领乱了阵脚,白起“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在《史记》平淡的讲述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横绝长平的秦军的戾戾杀气,而作战经验匮乏的赵括注定将在这场自己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实战中败下阵来。历史没有给他积累经验以利再战的机会,却给了他一个杀身成仁的最后影像:在粮草断绝后援无力的情况下,他带着一支人马开始了最后的突围,万弩齐发,乱箭如雨,在不无遗憾地望了一眼真实的战场之后,赵括,将身上所有的箭杆猛地拔出,任由鲜血喷涌成一条猩红的河流。

后来的结果显然是中国军事史上沉重的一章,秦将白起担心四十万赵军哗变,竟悉数坑杀,而长平一役,秦军也并未占到多少便宜,兵士死伤过半。时隔两千多年后,那些长平之战的累累白骨已经被考古工作者重新挖掘出来,成为山西高平古战场的一个重要物证。而就在高平城西5公里处,至今仍矗立着一座奇特的骷髅庙,庙内供有赵括夫妇像。据传此庙为唐玄宗李隆基始建,当时还是潞王的李隆基巡游至此,但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择其骷骨中巨者,立像为骷髅大王”。成为四十万骷骨中的“大王”,这是乱箭穿身的赵括不曾想到的,当空洞的眼窝构成一个填满成语的时空,赵括,其实更想从“纸上谈兵”的笑话中扒出一道缝来。

TAG标签: 古文赏析

  • 上一篇: 张伟锋作品
  • 下一篇:返回列表
  • 猜你喜欢
    • 关于祖国风光的谚语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在屋顶过

      关于祖国风光的谚语有很多,也有很多精美的句子,通过这些祖国风光谚语能够让我们了解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以下是小编整理出的关于祖国风光的谚语,让大家一起感受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祖国风光谚语 例: ldq

    • 《道山亭》原文及欣赏

      《道山亭》原文及欣赏   《道山亭记》记述了乌山风景和福州面貌、风土民俗。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道山亭》原文及欣赏,欢迎大家阅读!  《道山亭》原文  闽,故隶

    • 《蒲留仙写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蒲留仙写书 原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 千载一时造句七则

      语义说明:形容机会十分难得,稍纵即逝。 使用类别:用在「时机难得」的表述上。 千载一时造句:01你如果不努力,就算遇到千载一时的机会也无济于事。 02这个千载一时的天文奇观只持续一分鐘,看得大家目不转

    • 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

      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

    • 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内容

      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内容   《小石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岩。

    • 范仲淹《岳阳楼记》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岳阳楼记》文言文翻译   【导语】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 天翻地覆造句八则

      语义说明:形容巨大地改变原有的情状。 使用类别:用在「急遽变化」的表述上。 天翻地覆造句:01她脾气不好,一生气就会闹得天翻地覆。 02抗议比赛不公的观眾,在赛场外闹得天翻地覆。 03老师一不在,调皮

    •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钴鉧潭西小丘记》是唐代的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选自其代表作《永州八记》,是其中的第三篇。《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简约精炼、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其

    • 文言文习题的内容

      文言文习题的内容   .竭泽而渔  【原文】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