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贪鄙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07 21:11:30阅读:144

贪鄙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翻译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tan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禄秩优厚

  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事觉自死

  觉:败露

  5.以下六句话,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5分)

  (2)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5分)

  参考答案

  4.A

  解析:“博”,换取、接受。

  5.B

  解析:③述蜀国灭亡,是“秦师随而伐之”造成。文中与题干中的“贪鄙”主要是针对人而言。④说明财物多给愚者造成的影响,并没有说是贪鄙带来的。⑥是说祸和福都是因为个人的所作所为而召来的,没回答“贪鄙”。

  6.D

  解析:D项“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有错,应该都是“贪饵故”而被人们捕获,此属混淆文意。

  7. (1)参考答案: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且”译为“况且”,2分;“丧”“亡”均是使动用法,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5分。)

  (2)参考答案: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陷”译为使动用法,2分;“夫”译为“那”,1分;“何以”译为“有什么”,1分。句意通顺,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人的性命如此宝贵,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都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

  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吝惜财物。例如内、外朝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所得到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就多。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得到几万,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削除,这难道是懂得吝惜财物吗?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从前公仪休生性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长久吃得上鱼。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诗经》说:“大风有隧,贪人败美。”这确实不是错误的话。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着黄金,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拉出金子。蜀王派遣五个力士拉石牛进蜀。道路修成,秦军随后进攻,蜀国于是灭亡。汉朝大司农田延年贪赃三千万,事情败露后自杀身死。如此之类的事情,哪里能够记得完!

  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怎么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

  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现在大臣接受任命,身居高位,领取厚禄,应当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无私清廉,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要言不烦造句七则

    语义说明:形容说话精要,不囉嗦。 使用类别:用在「言辞精练」的表述上。 要言不烦造句:01讲电话时请要言不烦,节省通话时间。 02写论说文时,要言不烦和说理明确是很重要的原则。 03这家报社的社论总是

  • 《史记•曹相国世家》“平阳侯曹参者”阅读答案及翻译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忠厚长者,即召除为

  • 文言文《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   李贺早年因文章而出名,当时许多人都以与李贺见过面为荣。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文言文《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一起来学习吧!  《李贺小传》

  •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

  • 梦见修桥

    桥梁不单纯是一条道路,也可以代表着沟通的桥梁。那么梦见修桥这个梦境有哪些含义呢?是吉还是凶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寓意吧。桥象征着转折,是人与人之间一种连接沟通的方式,梦到桥,表示生活会往好的方向转变,工

  •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于濆《里中女》诗歌赏析

    《里中女》,系五言古诗。由晚唐现实主义诗人于濆创作。此诗是通过农家女和富家女的巨大差别,而鸣贫家女子之贫穷、疾苦。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以及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罪行的情绪。 里中女 于濆

  • 刘邦和他的沛县兄弟

    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背后站着卢绾、樊哙、夏侯婴、曹参、萧何之类的“影子兄弟”。这些兄弟从沛县跟着刘邦一起出来,大家知根知底,面对险恶环境,打仗都非常玩命。不管前途多

  • 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修辞手法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多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有些修辞格的运用较为频繁。了解这些特殊的修辞方式,自然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

  • 《送石处士序》文言文翻译

    《送石处士序》文言文翻译   《送石处士序》的主旨一为阐明石处士此次出仕不违初衷,为行其所当行;二为借此时机,对他作一些规诫,并且通过此事对节度使乌公也含蓄地有所规诫。

  • 动辄得咎造句七则

    语义说明:形容人处境困难,极易受到责难。 使用类别:用在「处境艰难」的表述上。 动辄得咎造句:01公司的主管专制暴躁,常使部属有动辄得咎的感觉。 02如果你对人的态度客气一点,就不会经常动辄得咎了。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