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类
中考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类
1、秋毫:古义"纤细的羽毛";今义"比喻最细微的食物"如:明察秋毫《童趣》
2、危:古义"高";今义"危险"如:唯危楼一座《山市》
3、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
4、十九:古义"十分之九";今义"数词十九"如: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5、尝:古义"曾经";今义"尝试"如: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6、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如: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7、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典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名称"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8、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如:虽人有百手《口技》
9、走:古义"跑";今义"行走"如:夸父与日逐走《夸父逐日》
10、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如: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1、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如: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12、新:古义"最近";今义"跟'旧'或'老'相对"如:二男新战死《石壕吏》
13、至于: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如: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14、略:古义"一点儿";今义"跟'祥'相对"如:人物略不相睹《观潮》
15、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如: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16、东西:古义"指代方向";今义"泛指人或事物"如: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17、会意:古义"对书中的旨意有独到的体会";今义"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如:每有会意《五柳先生传》
18、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19、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如: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20、往往:古义"到处";今义"常常"如: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21、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如:长跪而谢之曰《唐睢不辱使命》
22、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不道德"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3、请: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献十金《公输》
24、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如: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5、所以:古义"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如: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6、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27、地方:古义"地方;方圆";今义"区域"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8、何苦:古义"哪怕,怕什么,愁什么";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
文言文字词积累的总结 一、通假字。 给通假字注音并解释。 1蝉则千转不穷(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窥谷忘反(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之不
-
是仪胡综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年代:唐 杨花落尽
-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
-
南湖早春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
-
对牛弹琴文言文翻译 大家学过对牛弹琴这一篇文言文吗?知道它的翻译是怎么样的吗?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对牛弹琴文言文翻译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对牛弹琴文言文原
-
这是发生在元代的一个心灵鸡汤故事,载于《南村辍耕录》。 故事发生在至正年间。扬州有个泰兴县,泰兴县有个村叫马驼沙,村里有个农夫,姓司,叫司大,是富户陈家的一个佃农。 司大家很穷,交不起
-
文言文复习方法指导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
-
桂枝香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
-
汤应曾,邳州人[1],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贫无妻,事母甚孝。居有石楠树[2],构茅屋,奉母朝夕。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其母问曰:“儿何悲?”应曾曰:“儿无所悲也,心自凄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