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翻译_注释_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1-08 14:19:30阅读:12

作品简介《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原文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词句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极点。
16.至:非常。
17.咏志:即表达心志。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曹操这首《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此诗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艺术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缔造者。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毛泽东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清风光不散,过雨色偏深。

    出自唐代高傪的《东峰亭各赋一物得林中翠》 杳霭无定状,霏微常满林。清风光不散,过雨色偏深。幽意赏难尽,终朝再招寻。

  • 梦见针

    ·梦见针——是困难和痛苦的征兆。·梦见做针线活儿——女人梦见做针线活儿,生活会富。男人梦见做针线活,会穷困潦倒。·梦见断针——会被开除。·梦见被针扎——会遭敌人突然袭击,损失惨重。

  • 汾阳王郭子仪 权倾天下入凌烟阁而得善终

    公元781年,汾阳王郭子仪逝世。他是唐代的传奇人物。“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功高盖主却得善终的人物。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担

  • 常建《江上琴兴》全诗赏析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作品赏析【注释】:幽阴:一作幽音-----------------------------------

  • 梦见树木

    ·梦见爬登大树——健康状况良好。因为食欲好而大吃特吃,结果身体发福,原来的衣服不能穿。·梦见在森林中徘徊——梦见在森林中徘徊分析结果如下:情人被别的异性所迷,离你而去等等事情即将发生。防范的方法

  • 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转蓬离本根,飘飖

  • 侯志明《成都的雨》

    对我这样一个在荒漠草原出生并长大的人来说,成都的雨是别致的。成都的雨完全不同于家乡的雨。除夏季的极端天气外,多数时候是润物无声的小雨。在我的家乡,年降雨量在一百三十毫米左右,雨是相对稀缺的资源。一滴雨

  • 匀妆低水鉴,泣泪滴烟{上雨下斯}。

    出自五代李从善的《蔷薇诗一首十八韵呈东海侍郎徐铉》 绿影覆幽池,芳菲四月时。管弦朝夕兴,组绣百千枝。 盛引墙看遍,高烦架屡移。露轻濡彩笔,蜂误拂吟髭。 日照玲珑幔,风摇翡翠帷。早红飘藓地,狂蔓挂蛛丝。

  • 张孟谈

    出自元代杨梓的《杂剧·忠义士豫让吞炭》 第一折 (智伯引缔疵上,诗云)周室中衰起战争,鸱张七国各屯兵。一从唐叔分桐后,政事分来在六乡,某乃智宣子之子荀瑶是也,国人号为智襄子,因某居长,称为智伯。这个是

  • 死有余辜造句四则

    语义说明:形容罪恶深重,死都不足以抵罪。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罪恶深重」的表述上。 死有余辜造句:01这个坏人罪孽深重,恶贯满盈,的确是死有余辜。 02这种卖国求荣、残害忠良的奸臣,真是死有余辜。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