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1-07 18:45:21阅读:150

原文

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
⑴临江仙:词牌名。唐教坊曲,双调小令,用作词调。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最初是咏水仙的,调见《花间集》,以后作一般词牌用。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⑵高咏:朗声吟咏。
⑶楚词:亦作“楚辞”,本为楚地歌谣。 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
⑷午日: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酬:指过、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
⑸节序:节令。
⑹“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更美。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榴花,指石榴花。
⑺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花开五色,似木槿,有向阳特性。
⑻凝笑:长时间含笑。
⑼湘中,湘江水中。这里指屈原殉难处。

翻译

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

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创作背景

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宋朝南渡后,高宗听信奸臣,实行屈辱投降的卖国政策,以致国事日衰。词人在屈原投江的湘水一带漂流,正好赶上了端午节,深刻的家国之恨让他感事生怀,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词一开头,吐语挺拔,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他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陈与义因《墨梅》诗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没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这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正如他在诗中所咏的,“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其对自己岁数的悲叹,与词同调。“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元好问在《自题乐府引》中说:“世所传乐府多矣,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应作上)饮……’又云‘高咏楚辞酬午日……’如此等类,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以此词而论,吐言天拔,豪情壮志,意在言外,确如遗山所说“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读者从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从对“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浩叹中,从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可以领略到词人“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黄升说《无住词》“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句妙词选》卷一),指的也是这种悲壮激烈的深沉格调。

词牌简介

临江仙,唐教坊曲,双调小令,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作《临江仙》。《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柳永演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此词共六十字。至今影响最大的《临江仙》,就是杨慎写的《三国演义》的主题词。之后被用为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作品格律

⊙仄⊙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南宋诗人。字去非,号简斋。其先本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因官迁洛,故为洛阳(今属河南)人。儿时为文即冠绝流辈。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谪监陈留酒税。金兵陷汴京,南下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1131)夏至行都绍兴(今属浙江),迁中书舍人,兼管内制。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正月,为参知正事。八年十一月,病死于乌墩之僧舍。与义为人容状俨恪,不妄言笑,待人谦和而内刚不可犯。工于作诗,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作诗宗法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与陈师道。晚年身历国家破碎之痛,流离颠沛之苦,多伤时念乱之作,风格沈郁悲壮。又能词,所作不多,但语意超绝,有东坡词作清旷气。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众好众恶

    众好众恶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众好众恶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众好众恶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吴均《与顾章书》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吴均:与顾章书 吴均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

  • 聊斋志异·颠道人拼音版、注音版

    文言文之家为您整理聊斋志异·颠道人拼音版、聊斋志异·颠道人注音版,欢迎阅读。聊斋志异·颠道人注音版《 颠diān道dào人rén 》 颠diān道dào人rén , 不bù知zhī姓xìng名míng

  • 李莲英死亡之谜_李莲英怎么死的_揭秘李莲英之死

    清朝末年,在人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象的除了“老佛爷”慈禧外,恐怕就是大太监李莲英了。这位幼年家境贫寒的小太监,因为善梳新髻,加上在慈禧与八大臣夺权时立下了大功,从此一跃而成为慈禧太后最宠信的

  • 马融的故事

    【生卒】:79—166【介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融美容貌,有俊才,从挚恂游学,恂奇其才,妻以女。安帝时为校书郎中,于东观典校秘书。因作广成颂讽刺外戚,故十年不迁官,遂自劾归,又

  • 《黎道人自长沙入闽解后见这论蝗颇有所得自言》鉴赏

    【原题】:黎道人自长沙入闽解后见这论蝗颇有所得自言居醴陵山中有田庐养鱼种竹可以卒岁作取足庵义方堂优游其间藏书教子甚乐也遽还求诗赠之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出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意思1】松树下问童子,师父哪里去了? 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就在大山之中,却因白云缭绕; 不知他的去处。【意思2

  • 《那呵滩(六首选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那呵滩(六首选二)(一)沿江引百丈,一濡多一艇。上水郎担篙,何时至江陵?(二)江陵三千三,何足特作远?书疏数知闻,莫令信使断。题解 《古今乐录》说:“‘那呵滩’,旧舞十六人,梁八人。其和云‘郎去何当还

  • 烟霞问讯,风月相知。

    出自唐代上官昭容的《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逐仙赏,展幽情,逾昆阆,迈蓬瀛。游鲁馆,陟秦台。污山壁,愧琼瑰。檀栾竹影,飙f2松声。不烦歌吹,自足娱情。仰循茅宇,俯眄乔枝。烟霞问讯,风月相知。枝条郁

  • 庾敳传文言文阅读及译文

    庾敳传文言文阅读及译文   庾敳传  【唐】房玄龄  ①敳字子嵩。长不满七尺,而腰带十围,雅有远韵。为陈留相,未尝以事婴心,从容酣畅,寄通而已。处众人中,居然独立。尝读《老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