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1-07 18:43:47阅读:991

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词牌名。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陈慥《无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
5、层楼:高楼。
6、“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7、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8、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9、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10、休:停止。
11、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作品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赏析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词牌简介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选自《稼轩长短句》。

唐代教坊曲有《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采桑子》是《采桑》当中的一部分,子是曲子的简称。双调,上、下片各4句3平韵,44字。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少年不识愁滋味,

⊙○⊙●○○●(句)

爱上层楼。

⊙●○△(韵)

爱上层楼,

⊙●○△(韵)

为赋新词强说愁。

⊙●○○⊙●△(韵)

而今识尽愁滋味,

⊙○⊙●○○●(句)

欲说还休。

⊙●○△(韵)

欲说还休,

⊙●○△(韵)

却道天凉好个秋!

⊙●○○⊙●△(韵)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美芹十论》等,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冬至 古诗词欣赏

    冬至 古诗词欣赏        小 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

  • 夸父逐日

    【题 解】“夸父逐日”是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神话。它讲述的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终受渴而死的故事。本文对“夸父逐日”的情节有较详尽的描述,表现了夸父英勇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

  • 回檐幽砌,如翼如齿。

    出自唐代萧颖士的《有竹一篇七章》 有竹斯竿,于阁之前。君子秉心,惟其贞坚兮。有竿斯竹,于阁之侧。君子秉操,惟其正直兮。彼蔚者竹,萧其森矣。有开者閤,宛其深矣。回檐幽砌,如翼如齿。冬之宵,霰雪斯瀌.我有

  • 汉代的官制

    西汉建立承袭秦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制度。西汉初年,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使大夫称为三公。丞相掌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为丞相副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三公之下为分掌具体政

  • 《答客难》的文言文翻译

    《答客难》的文言文翻译   “难”是西汉东方朔首创的一种古文体。据《汉书》本传,东方朔向武帝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遭到冷遇,他便作《答客难》,用来安慰自己。下面是小编

  •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师说  作者:韩愈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

  • 调高时慷慨,曲变或凄清。

    出自唐代刘孝孙的《咏笛》 凉秋夜笛鸣,流风韵九成。调高时慷慨,曲变或凄清。征客怀离绪,邻人思旧情。幸以知音顾,千载有奇声。

  •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意思翻译、赏析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出自唐代薛昭蕴的《喜迁莺·清明节》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参考翻译注释⑴连乾——又

  • 文言文以及答案-余忆童稚

    文言文以及答案-余忆童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

  •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