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少有才略”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8-29 23:02:22阅读:229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少有才略。灵帝末,知天下将乱,阴交结豪杰。
初,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以公业为侍御史。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将恣凶欲,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
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及山东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征大兵讨之,群僚莫敢忤旨。公业独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
公业惧,乃诡词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今山东合谋,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明公出自西州,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袁本初公卿子弟,张孟卓东平长者,孔公绪清谈高论,并无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山东之士,素乏精悍,未有孟贲之勇,庆忌之捷,子房之谋。可任以偏师,责以成功。关西诸郡,颇习兵事,自顷年以来,数与羌战,妇女犹戴戟操矛,况其壮勇之士,以当妄战之人乎!明公将帅,皆中表腹心,恩信淳著。以胶固之众,当解合之势,犹以烈风扫枯叶。若恃众弃德,使患役之民相聚为非,则自亏威重。”
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
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扬州刺未至官道卒年四十一。
(选自《后汉书·郑孔荀列传》,有删改)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卓强忍寡义   强忍:强暴残忍。    B.闲习军事     闲习:熟悉。
C.自顷年以来     顷年:近年。        D.以胶固之众   胶固:固执,不知变通。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扬州刺/未至官道/卒年四十一
B.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扬州/刺未至/官道卒/年四十一
C.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扬州刺/未至官/道卒/年四十一
D.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扬州/刺未至官道/卒年四十一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太能审时度势,洞见时局。他看到东汉将要没落,于是阴交结豪杰,无论是“三府辟”,还是“公车征”,都没就职。
B.郑太为官有担当,遇事也能随机应变。群臣对董卓很是畏惧,不敢忤逆,而郑太却直言提出“夫政在德,不在众也”的观点。当董卓因此而生气时,郑太马上编了一套诡辩之词,否定了自己的观点,以平息董卓的怒气。
C.郑太颇具才略,能言善论。他在对董卓说的“诡词”中引用了孔子的名言,以说明山东的百姓生活安逸,已长期不懂得打仗,因而没必要派重兵攻打山东。
D.郑太懂得迎合董卓的心理。他在对董卓说的“诡辞”中,认为董卓很有军事才干,而山东之士如袁本初、张孟卓、孔公绪等都欠缺军事才干,不能与董卓抗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题5分)
(1)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5分)
(2)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5分)

参考答案
4、【D】D项,胶固:团结稳固(如胶一样)。
5、【C】(断句示例)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扬州刺。未至官,道卒,年四十一。
6、【B】B项,郑太虽编了一套诡辩之词,但并未否定自己的观点,最后他还是强调“若恃众弃德”,“则自亏威重”。
7、(1)(郑太)又向何进陈述了几件当前紧急的重要事务,何进不能采纳,(郑太)于是弃官离开了。(“陈”、“时务之所急数事”、“用”各1分,补全省略句1分,总体句意把握1分)
(2)郑太智谋才略超过一般人,却与外寇勾结谋划,现在提供他兵马,使他的党羽获得成功,我私下里替您担忧这种情况。(“结谋”“资”“就”“窃”各占1分,总体句意把握1分)

【参考译文】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年轻时有才略。灵帝末年,郑太知道天下会乱起来,暗暗地交结豪杰。  
当初,三府征辟他,公车征召他,他都不就职。等到大将军何进辅政后,任郑公业为侍御史。何进将准备诛杀宦官,想召并州牧董卓为帮手。郑公业对何进道:“董卓强暴残忍,不讲道义,他的野心很大。如果把朝政借予他,必定会大逞他的凶暴欲望,真不应假借董卓的力量作为后援啊。” (郑太)又向何进陈述了几件当前紧急的重要事务,何进不能采纳,(郑太)于是弃官离开了。
何进不久被杀,董卓果然作乱。等到山东义兵兴起,董卓召集公卿商议,征召大量部队讨伐义兵,百官不敢违反董卓的意旨。唯独郑公业说:“治国在有德,不在于兵多。”董卓不高兴,说:“照你这样说,军队没有用吗?”
郑公业害怕起来,于是诡辩对董卓说:“我不是说兵没有用,是认为山东不足以调用大量部队攻打而已。现在山东合谋,百姓一起行动,不可说不强盛,然而自从光武以来,国家平安无事,老百姓生活富庶安逸,忘记战争。孔子说道:‘不教育人民战争,而使他们去战,这是抛弃人民。’所以他们的人虽然多,不足以为害。您出身西州,年轻即为国家的将帅,熟习军事,多次参加战斗。袁本初是公卿大臣的子弟,张孟卓是东平的忠厚的人,孔公绪只会清谈高论,这些人都没有打仗的才干,临阵决战,不是您的对手。山东的人才,从来不勇敢,没有孟贲那样的勇敢,庆忌那样的敏捷,张良那样的谋略。可任用非主力部队,就能求得成功。关西各郡,大都熟习军事,近年以来,多次与羌作战,妇女还戴戟持矛,何况壮勇的军士来抵挡不会作战的人呢!您的将帅都是中表(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戚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戚为“外”,“外”为“表”,“内”为“中”,合而称之“中表”)亲戚,是您的心腹,情谊深厚而富有信用。以团结一致的部队,抵挡形势涣散的敌人,正如猛风扫枯叶。如果倚仗军队多而抛弃德行,使害怕征役的老百姓集合一起为非作歹,则自己减损了威严。”
董卓才高兴了。以郑公业为将军,使他统率各军讨击关东。有人对董卓说:“郑太智谋才略超过一般人,却与外寇勾结谋划,现在提供他兵马,使他的党羽获得成功,我私下里替您担忧这种情况。”董卓于是收还了给郑公业的军队。
董卓迁都长安,天下饥荒动乱。他与何颙、荀攸共同谋划诛杀董卓。事情泄漏出去,何颙等人被捕,郑太则脱身自武关逃走,东归袁术。袁术上奏任他为扬州刺史。没有到任,在路上死了,年四十一。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梦到了自己头发全白会有什么预兆

    梦见自己头发全白,得此梦,情感不顺心,或事业有烦恼之迹象,切莫有自作主张,或刚愎自用之想法,云淡风轻者,事业可得改善之法。如做此梦,人情世故处理不良,多因金钱之事与他人间争执之想法,相处有不安之意。夏

  • 机器猫和唐老鸭猜拳谁会赢?

    脑筋急转弯题目:机器猫和唐老鸭猜拳谁会赢? 脑筋急转弯解析:机器猫出“石头”,唐老鸭出“布”。 脑筋急转弯答案:唐老鸭赢

  • 古代男子逛青楼都去干什么?

    青楼这个词,是一个历史名词,但是在封建社会漫长的几千年里,它曾经演绎了多少风月情事,也涌现了一批才貌双全的苦情女子,更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为它捧场,不过,我们最想了解的还是它有什么魅力让许多男子跨进

  • 白朴《水龙吟 送张大经御史,就用公九日韵,兼简》全诗赏析

    贾按察司时。丁钞本题下注云庐号疏斋。绣衣揽辔西行,慨然有志人知否。江山好处,留连光景,一杯别酒。世事无端,恼人方寸,十常八九。对霜松露菊,荒凉三径,等闲又、登高后。问讯宣城太守,几裁诗、画堂清昼。山长

  • 张孝祥《六州歌头》: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译文】时机容易失去,这时雄心就成了没用的东西了,而岁月也就即将老去凋零! 【出典】南宋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注: 1、《六州歌

  • 青出于蓝造句十则

    语义说明:比喻弟子胜过老师,或后辈优于前辈。褒义。 使用类别:用在「超越前人」的表述上。 青出于蓝造句:01徒弟能青出于蓝,正是老师最大的安慰。 02名师出高徒,这些学生早已青出于蓝了。 03他的天分

  • 爱情诗句诗歌大全,经典爱情诗词名句,古代爱情诗词十大绝唱

    NO:1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

  • 袁枚《黄生借书说》原文及翻译

    袁枚《黄生借书说》原文及翻译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

  • 7字春联 爱国丹心昭日月的下联

    上联:爱国丹心昭日月下联:思乡白首耀神州 上联:爱国丹心昭日月下联:相思碧血耀神州 上联:爱国丹心昭日月下联:无边碧血耀神州 上联:爱国丹心昭日月下联:思乡白首耀乾坤 上联:爱国丹心昭日月下联

  •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李益《江南曲》翻译赏析

    【诗人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进士,授郑县尉,又任华州主簿,转侍御史。后出塞从军,入朔方、宁、幽州诸节度使幕中为从事。即所谓“三受末秩,五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