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方苞《游雁荡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8-29 23:01:11阅读:949
游雁荡记

清·方苞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节选自中国文联出版社《桐城古代散文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别:区别

B.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    完:完全

C.盖至此则万感绝                    绝:消失

D.圣贤成己成物之道                  道:方法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越二日而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构架鸠工以自标揭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察于此二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严恭静正之心            南取北越之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外甥孔巡提议他写一篇游记时,方苞却说:“兹山不可记也。”因为他短于写景,于是就在《游雁荡山记》中避开写景,把重点放在体认雁荡山的精神气度上。

B.作者认为,枞阳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均处于人烟阜胜之地,游览者众多,将本来秀美的崖洞、自然的杰作人为地雕琢污损了。

C.雁荡山不同于那些平缓明媚的山川,给游览者以欢愉之感,由于它特殊的地形地貌,游览者只能深入谷底,“仰而观俯而视”,从而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感情。

D.方苞最有名的古文主张是“义法”说。“义,即‘言有物’也;法,即 ‘言有序’也。”“义”主要指文章的意旨、论断、褒贬;“法”主要指文章的布局、章法与文辞,做到雅洁、雅驯。方苞写雁荡山记,体现了他的义法说。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
(2)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3)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参考答案:
4.(3分)B(完:保存)

5.(3分)D(结构助词,“的”。A.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B.介词,表目的表因果关系。C.与前面的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情况”表假设语气,可译为“…的话”)

6.(3分)A(从原文不能得出方苞“短于写景”)

7.(1)(3分)古迹多是榛、芜,不能攀登探索,而山的容貌崖壁的颜色,是这之前我所没有见到过的。

(2)(4分)永州、柳州的各山,乃是荒凉偏远地方的一个山包一道沟壑,柳宗元(字子厚)被贬到那里居住,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以打发日子,所以熟知了山的全部面貌。

(3)(3分)大概到了这里各种感觉都没了,各种顾虑都消失了,而我的本性和天地的精神完全相接。


附录:文言文译文
癸亥年(乾隆八年)中秋,十五日前一天(即十四日)进入雁荡山,过了两天才回来。古迹多是榛、芜,不能攀登探索,而山的容貌崖壁的颜色,是这之前我所没有见到过的。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记述下来?”我说:“这座山不可记述。永州、柳州的各山,乃是荒凉偏远地方的一个山包一道沟壑,柳宗元(字子厚)被贬到那里居住,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以打发日子,所以熟知了山的全部面貌。像这座山,则是浙江一带西边的山和东边的海相连接围绕,幽深奇异,险峻陡峭,奇怪、诡异的形状,实在是又大又多,想要把它雕绘出来还追求和这山一样,则山的容貌、石壁的颜色,和那些号称名山的山都是相同的,无法区别哪种是这座山的岩石沟壑了。”

但是我自己从这座山的体会,有两点。在这之前所见到的,比如安徽桐城的浮山、金陵的摄山、临安的飞来峰,它们的悬崖山洞并不是不秀丽好看,而是愚蠢的和尚雕凿了许多仙、佛的石像,低俗的读书人在上面刻画自己的名字和诗辞,就像疮疤一样惊心入目。而只有这座山保存了太古时期的容貌颜色直到今天,又崖壁耸立上千仞,人不能攀援,又所处偏远,富贵、有能力(改造它)的人没有机会来到这里,就算来了也不能久留,无法聚集工匠建造房屋来为自己标榜扬名,所以这座山始终都没有受到愚蠢的和尚、低俗的读书人的雕刻、开凿。再者,凡是山川明媚的景致,能使游人欣然快乐,而这座山岩石深远、崖壁陡峭,仰头观望、地头俯视的时候,严肃恭敬平静正直的心,不觉自己就跳动了。大概到了这里各种感觉都没了,各种顾虑都消失了,而我的本性和天地的精神完全相接。基于这两点,则品德完美的人坚守自己的操行、经历世事的学问,圣贤成就自己成就万物的方法,都能够体会到了。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