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推敲》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1. 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 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
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 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② 炼之未定
③观者讶之 ④岛具对所得诗句
3.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退之立马良久之 B.何陋之有
C.久之,目似瞑 D.怅恨久之
4.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
5. 韩愈认为“作敲字佳”,请你说说理由。
6. 下面是唐代贾岛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句子。
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 _______, _________。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参考答案
1.A
2. .①想到 ②锤炼,此指反复思考 ③惊讶④祥细
3.B
4.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5.“敲”能出声与“月下”宿鸟的宁静氛围形成对比
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二: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韩立马良久 ( ▲ ) ②岛初赴举京师( ▲ )
③遂于驴上吟哦( ▲ ) ④遂并辔而归 ( ▲ )
2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23.这则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21.(2分)①很 ②参加科举考试 ③在 ④连词,表修饰(每个0.5分)
22.(5分)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炼”“遂”“吟哦”“引”各1分,大意1分)
23.(3分)示例:①对待写作必须具有严谨的精神 ②文章不厌百回改 ③需要向他人学习借鉴(每点1分,意对即可)
参考翻译:
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 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
梦见葫芦籽,得此梦,事业惘然,多受他人之约束,生活有不顺心,如有自作主张之事,财运多难以顺遂,此乃不吉。如做此梦,主近期多因小事与他人相处不利,生活有不安之感。春天梦之吉利,夏天梦之不吉利。
-
脑筋急转弯题目:你知道谁最喜欢脱掉干衣换上湿衣吗? 脑筋急转弯解析:题目中的“谁”不一定是人,可以是一个物体,晾衣架总是将晾干的衣服换下,再穿上湿漉漉的衣服。
-
●南乡子·集句 苏轼 怅望送春怀杜牧。 渐老逢春能几回杜甫。 花满楚城愁远别许浑,伤怀。 何况清丝急管催刘禹锡。 吟断望乡台李商隐。 万里归心独上来
-
梦见得财一般都是吉梦,金钱往往和你现实中的梦想愿望有关。很多人都会梦见自己在路上捡钱,心情愉悦,预示你的愿望将要实现。如果梦见得到钞票,恋爱的人最近心情不错,爱情顺利;商人亦会生意兴拢假如遗失了钱财
-
长信怨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①, 暂将团扇②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③来。 【注释】 ①奉帚句:意为清早殿门一开,就捧着扫帚在打扫。
-
韩愈《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孔子之后三十八世,有孙曰戣,字君严,事唐为尚书左丞。年七十三,三上书去官。天子以为礼部尚书,禄之终身,而不敢烦以政。吏部侍郎韩愈
-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秦楼出佳丽,正值朝日光。陌头能驻马,花处复添香。
-
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竞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
中国古代的文气论 熊礼汇 中国古代文学的批评术语,语义游移,易生歧义,莫过于“文气”。最早提出文气说的是曹丕。他讲“文以气为主”,固然有他特定的含义,但自他以后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