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欲休妻》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妻独居,踞①。孟子入户②视之,谓其母曰:“妇无礼,请去③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④,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⑤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言妇归。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
①踞:箕踞,坐时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相。②户:此处指内室。③去:除掉,去掉,此处指男方把女方赶回家,即休妻。④堂:正屋,客厅。⑤燕私:闲居休息。
【文化常识】
说古代的坐姿 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古人唯一正规的坐姿是跪坐,臀部搁在脚跟上,跪坐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像上文中孟子妻“踞”而坐,即使在家人面前也是不允许的。
【译文】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你媳妇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无所防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说休妻的事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乃 ②云 ③备 ④责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
②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3.孟母的话,告诉我们这样两个与人相处的道理: ①_______;②___________。
4、孟母用“礼经” 上的一个观点来教导孟子与人交往,孟母认为与人交往应该做到:不掩人不备也
【参考答案】
1.(1)是 (2)说 (3)防备,准备 (4)责备
2.①将要进门,问有谁在。将上客堂,声要高扬。将进内室,眼要向下。
②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你媳妇不讲礼仪。
3.(1)与人交往,要注意礼貌。(2)与人相处,要严以律已。
-
【什物】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什么】作代词用:所有、全部、一切 【什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称什伍。亦泛指军队的基层建制 【什锦】指由多种原料制成
-
《谈中国诗》出自钱钟书作品《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本作根据钱钟书自己的一篇讲稿节译而成。原稿为英文,是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 《谈中国诗》主要讲解了中国诗与西
-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能消几日春①,又是相思瘦②,梨花小窗小病酒。 ①“能消”句: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能消,能禁受。 ②又是相
-
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读陶渊明的自画像--《五柳先生传》 肖旭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北宋欧阳修便对他很倾倒,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
-
语义说明:比喻用假象欺骗、蒙蔽他人。 使用类别:用在「欺瞒矇骗」的表述上。 掩人耳目造句:01你这种掩人耳目的把戏,骗得了别人,骗不了我。 02他乔装打扮,掩人耳目,还是逃避不了仇家的追杀。 03他眼
-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作于:(1932年)《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午后,为柳
-
脑筋急转弯题目:阿星明明是个小文盲,为什么还成了作曲家? 脑筋急转弯解析:作曲家要和乐谱接触,而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哪怕完全是文
-
帝台春 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 忆得盈盈拾翠侣,代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 泪蝉
-
语义说明:比喻彼此的区别非常清楚。 使用类别:用在「区隔清楚」的表述上。 泾渭分明造句:01这两个产品一经比较,品质立即泾渭分明,各自的优劣表露无遗。 02老许认为真假、善恶、美丑,这些价值观都是泾渭
-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