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原文、翻译及赏析_林杰古诗词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标签: 小学古诗 节日 七夕节《乞巧》译文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乞巧》注释
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乞巧》赏析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乞巧》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盼着能够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
出自南北朝吴迈远的《长别离》 生离不可闻, 况复长相思。 如何与君别, 当我盛年时。 蕙华每摇荡, 妾心长自持。 荣乏草木欢, 悴极霜露悲。 富贵貌难变, 贫贱颜易衰。 持此断君肠, 君亦且自疑。 淮
-
出自唐代崔融的《从军行》 穹庐杂种乱金方,武将神兵下玉堂。天子旌旗过细柳, 匈奴运数尽枯杨。关头落月横西岭,塞下凝云断北荒。 漠漠边尘飞众鸟,昏昏朔气聚群羊。依稀蜀杖迷新竹, 仿佛胡床识故桑。临海旧来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春江花月夜》。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
-
出自唐代岑文本的《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平》 金兰笃惠好,尊酒畅生平。既欣投辖赏,暂缓望乡情。爱景含霜晦,落照带风轻。于兹欢宴洽,宠辱讵相惊。
-
原文西河·金陵怀古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
-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
岭峤荔枝新。前岁曾逢旧使君。下足扶胥江上雨,南薰。吹散蛮烟瘴海云。去去幕中宾。恰及梅开寂寞滨。载酒随车应共赏,殷勤。要识寒花
-
易台,指战国燕下都故城遗留的土台,在今河北易县南五里。这首诗是诗人傍晚登临怀古之作。首联写登临所见。“遗台连废垒”,燕下都故城叫燕城,东西内外,皆有遗留的土台,如分布在武阳台东北的小平台,东南的路家台
-
以渴服马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以渴服马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以渴服马的出处、成语典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