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次云窗竹原文、翻译及赏析_白居易古诗词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标签: 咏竹 咏物 竹子《题李次云窗竹》译文
它不需要被做成用来吹奏的笙箫,也不需要截断做成钓鱼竿。
只待冬天千花百草凋零后,在纷飞的大雪中去看那点点葱翠。
《题李次云窗竹》注释
凤管:笙箫。
《题李次云窗竹》赏析
《题李次云窗竹》是一首咏竹诗。
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它象征着高尚、坚韧、虚心等美好品格。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借竹言志,对竹子赞誉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首二句,平淡无奇,不仅用词浅显,亦无深刻的寓意,只是交代了竹子一般的用途,但作者强调的是“不用”、“不须”,至于缘由,结尾两句予以点明。原来,前三句都是陪衬,是为了与末句构成对比的。诗人说,我不用把竹子制成笛子,也不把它用作钓鱼竿,要的是让竹子在千花百草凋零之后,在大雪纷飞之时,能够屹立在雪中,使我看到那一番凌雪傲霜的情调。
前两句实际上写的是竹子的功利实用性,末句则是竹子的精神“实用性”,而功利实用性是不被作者看重的,他看重的是竹子品格对人的影响。作者故意使之构成强烈的对比,对比之中,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及对竹子品格的赞誉。“留向纷纷雪里看”,看什么?自然不是为了看竹子的青翠之姿,而是从雪里的孤竹中看到了竹的高洁本质,一种独立于世俗的孤傲。此诗托竹寓意,巧用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那种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的追求。
竹的生存环境,总是猗猗静谧幽雅,醉心在竹的世界里,可以弥补人的心理缺陷和远离凡尘的愉悦、超脱!可以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题李次云窗竹》创作背景
竹,在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向来都是某种精神品格的象征。苏东坡曾作诗:“宁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想而知,竹子的品格在文人心中有多高尚。诗人在赞赏竹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衬托出自已高洁的情怀。
-
文言文中的词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
-
出自唐代潘纬的《琴》 客来鸣素琴,惆怅对遗音。一曲起于古,几人听到今。尽含风霭远,自泛月烟深。风续水山操,坐生方外心。
-
一来一往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一来一往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一来一往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出自唐代元希声的《赠皇甫侍御赴都八首》 东南之美,生于会稽。牛斗之气,蓄于昆溪。有瑶者玉,连城是齐。有威者凤,非梧不栖。猗嗟众珍,以况君子。公侯之胄,必复其始。利器长材,温仪峻峙。道心惟微,厥用允塞。
-
元-耶律楚材湛然数从军,十稔苦行役。而今近衰老,足疾困卑湿。岁暮懒出门,不欲为无益。穹庐何所有,祗有琴三尺。时复一弦歌,不犹贤博弈。信能禁邪念,閒愁破堆积。凊旦炷幽香,澄心弹止息。薄暮已得意,焚膏达中
-
出自清代郑燮的《晨起缝破衣》 晨起缝破衣,针线不成行。 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 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 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 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 不衣逆母怀,衣之情内伤。
-
高中语文文言文表示认定的固定句式 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1.是故,是以,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译为因此,所以。例:故无贵无贱,无长
-
出自唐代许宣平的《负薪行》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路人莫问归何处,穿入白云行翠微。
-
构思巧妙,意趣盎然——《风光好》《风光好》,戴善甫作品,剧本写宋初陶谷奉命出使南唐,意图说降。南唐丞相宋齐丘令韩熙载设宴款待,席中派妓女秦弱兰对陶进行诱惑。陶正色拒绝,回旅舍后却题“独眠孤馆”隐语于壁
-
矮子里拔将军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矮子里拔将军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矮子里拔将军的出处、成语典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