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原文、翻译及赏析_古诗词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标签: 秋天 抒情 相思《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译文
秋风从窗子吹进屋子来,窗帘随着风飘了起来,皎洁的月光洒满闺房,唤起了思妇柔柔的情怀。
仰头看着当头的浩然明月,想起了出征在外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伤,多么希望这皎洁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
《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注释
罗帐:闺房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指的是窗帘。
寄情千里光:让皎洁的月光把相思之情奇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
《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赏析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为代表。本篇所选是《子夜四时歌》之三,是一首秋歌,它以清新浅近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思妇对出征丈夫的思念之情,风格哀怨而又缠绵。
诗的第一句“秋风入窗里”,以朴素本色的口语,写出日常生活极为平常的景象。“秋风”这一意象所特具的萧瑟感和时序易迁,给思妇带来的感触是不难想见的。尤其是“入窗里”三个字,仿佛将秋风那股萧瑟寒凉之气也带入了室内,弥漫于整个闺房。虽未明写思妇的感触,但由此引起的凄寂感固可意合。紧接着第二句,仿佛又只是写极平常的风起帐飘的景象。但罗帐的意象本与夫妻爱情生活密切相关,罗帐飘扬的动象,往往更具有这方面的暗示。可是,如今当秋风入窗、罗帐飘扬之时,这个室内却显得分外空寂,往日双方深情蜜意、鱼水谐和的象征物——罗帐,由于人在千里之外,此刻竟成为触景生悲的媒介物了。这就自然引出了三、四二句。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有瞥见风飘罗帐到仰头看月,视线由室内移至室外。这本是思妇不假思索而不自觉的目光转换,但在“看月”的过程中,却不由自主地产生连翩浮想。明月光照千里,分隔两地的离人皆可看到它,而且把它看作传递相思的凭籍,在“仰头看明月”的过程之间,思妇已然思扬千里、心飞向远方的亲人;但“隔千里兮共明月”,双方空间的遥隔又使相思之情更为强烈。因此,又进一步产生“寄情千里光”的愿望:既然彼此同在一轮明月的光照之下,想必也能托此“千里光”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千里之外的远人吧!这个想象极为新奇,也极自然而优美。引起思绪的外物(明月),在女主人公感情的酿化之下,此刻竟成了寄情的载体。由于明月的光波柔和清亮似水,在形态、质感上,与女子相思怀远的柔情有着相似之处,因而把它化为“寄情”的载体,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全篇只写了秋风、罗帐和明月这三种物象,但是由于它们作为诗歌意象,各自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点的色彩,都与思妇怀远之情有着关联,因此就共同组成了一个情调幽美、意境悠远的艺术境界。它有一般民歌的清新明朗、朴素自然,却跟它们在表情上勾画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哀婉的气氛,很好地体现了古乐府民歌那种清新浅近风格,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
青史书时未是真,可能纤手却强秦 出自唐代罗虬的《比红儿诗》 姓字看侵尺五天,芳菲占断百花鲜。马嵬好笑当时事,虚赚明皇幸蜀川。金谷园中花正繁,坠楼从道感深恩。齐奴却是来东市,不为红儿死更冤。陷却平
-
成语发音: 「shuō shí chí ,nà shí kuài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小说中的常用套语。意指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
出自唐代平康妓的《赠裴思谦(一作裴思谦诗)》 银釭斜背解明珰,小语偷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
-
天下名隘险关不只函谷。之所以标举函谷作为反衬,其意遥深。雄壮阔大不只是全诗的境界与风格,而且是作者胸襟气度的展示。">
-
出自唐代李世民的《执契静三边》 执契静三边,持衡临万姓。玉彩辉关烛,金华流日镜。无为宇宙清,有美璇玑正。皎佩星连景,飘衣云结庆。戢武耀七德,升文辉九功。烟波澄旧碧,尘火息前红。霜野韬莲剑,关城罢月弓。
-
出自唐代武则天的《唐明堂乐章。皇帝行》 仰膺历数,俯顺讴歌。远安迩肃,俗阜时和。化光玉镜,讼息金科。方兴典礼,永戢干戈。
-
梦见中医,五行属木,主事业中多受他人排挤,或彼此间勾心斗角,人情世故多有不安,为人真诚者,待人亲和,方可得好运,刚愎自用之人,则事业难以顺利,此乃不吉之兆,春天梦之吉利,秋天梦之不吉利。
-
出自宋代黄子行的《西湖月(探梅)》 初弦月挂林梢,又一番西园,探梅消息。粉墙朱户,苔枝露蕊,淡匀轻饰。玉儿应有恨,为怅望东昏相记忆。便解佩、飞入云阶,长伴此花倾国。诗腰瘦损刘郎,记立马攀条,倚阑横笛。
-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出自唐代崔颢的《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参考翻译翻译及注释翻译请问大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听口
-
润泉纪念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大沼枕山润泉走了半年多了。一位可与谈艺论文的老友的逝世,像一本翻熟了的旧书突然被从手中夺走投入焚炉,转眼化作青烟,再也无法摩挲重读了。时间过去得越久,书中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