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食俗——清明果
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们手提竹蓝,三五成群来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蓝子里,煞是好看诱人。艾叶采回家后,便开始了繁杂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们又像摩术师,青青的艾草一转眼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小时候我就特别好奇,这明明是草,怎么就变成了后来的清明果的?外婆她们也懒得理我,就让我在边上看着,她们将艾叶捣烂与米粉搅伴在一起,那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顿时变成碧绿色的粉团,鲜嫩欲滴,还是半成品就让我垂涎。准备好了清明果的皮子,馅也是很讲究的,条件好的人家更是花样繁多,制作精细。有熏肥肠伴芥菜末的,有豆腐干和着韭菜的,还有其他各类美味的搭配,但无论什么馅少不了辣椒粉,这样做出来的果吃起来才觉得够味过瘾。面和馅都准备完毕,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包果了,这包果和包饺子有异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致些,那褶折得就像花边一样,一个个碧绿剔透,可爱极了,看她们包清明果也是一种享受,就好像一件件艺术品从她们手中飞出。那一个个码放整齐的清明果谗得我只得咽下直流的口水,耐心地等待蒸熟的那一刻。
年年艾叶绿,年年果泛香。乡亲们总也忘不了在城里的亲朋好友,总在清明时节给我们送来自己做的清明果,那亲情,那美味至今都难以忘怀。时过境迁,清明果已不再是单纯的清明祭祖的意义了,他含着浓浓的亲情,带着纯纯的乡情。如今,远离故土的我一想起那青青绿绿的清明果,便会从心底里涌起淡淡的乡愁和甜甜的回忆。
又是一年清明至,由于工作原因我没能回到家乡给外公、外婆扫墓,但父母却捎回了家乡的清明果。见果如见人,我又想起了乡里乡亲亲亲热热在一起制作清明果的情景,那份融洽,那份自然,那份亲昵是那么温馨和美,但这些在都市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已很难找到了。只有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满诱惑,依然耐人寻味。
清明时节雨绵绵, 艾果柔柔乡情牵, 春风伴梦回家去, 又见村头起炊烟。
-
周绚隆先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多年来从事古典文学领域的出版工作,自己也做研究,有《陈维崧年谱》等著作。他在接受青阅读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古典文学的当代性,古典文学和当代生活的关系,十几年来他
-
中国古代的文气论 熊礼汇 中国古代文学的批评术语,语义游移,易生歧义,莫过于“文气”。最早提出文气说的是曹丕。他讲“文以气为主”,固然有他特定的含义,但自他以后言文
-
春风和煦,柳枝飘遥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曰:“漏泄春光是柳条”,说的是柳是报春的使者。自古以来,柳树以其婀娜多姿的风采,深受人们的喜爱,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风俗和逸闻趣事。 插柳游春之
-
庄周是战国时的文学家、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继承人,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从这点上说,庄子真是功不可没
-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注释: 秋夜曲:属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宛转含蓄的闺怨诗。 桂魄:即月亮。
-
中国古代最美的十大爱情诗词 爱情是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古代,爱情诗歌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用唯美的笔触抒写世间的生死绝恋,时至今日读来依然荡气回肠感人肺腑。下面,
-
葛亮安心辅佐刘禅,回成都后主掌蜀汉大权。自他上台后排挤李严,安插亲信,独掌朝纲。他开府理事,大小事物“咸决于亮”,俨然就是一个“假皇上”。最露骨《出师表》应是最好的证明。诸
-
自周以前,学者未尝以文为事,而文极盛;自汉以后,学者以文为事,而文益衰。其故何也?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2];戋戋焉以文为事[3],则质衰而文必敝矣。 古之圣贤,德修于身,功被于万物
-
快刀斩乱麻——一刀两断 故事:在1482年7月23日,刚满24岁的小伙子吴东胜准备去街上买二斤白菜。突然,看见了一个人群拥挤的地方。他看见人群内部似乎有一个擂台。于是,他使用轻功飞过人们的头顶,落
-
《风入松》 年代:宋作者:吴文英 《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 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