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千木文稿序(清)方苞
古之圣贤,德修于身,功被于万物,故史臣记其事,学者传其言,而奉以为经,与天地同流。其下如左丘明、司马迁、班固,志欲通古今之变[4],存一王之法[5],故纪事之文传。荀卿、董傅守孤学以待来来者[6],故道古之文传。管夷吾、贾谊达于世务,故论事之文传。凡此皆言有物者也,其大小厚薄,则存乎其质耳矣。魏、晋以降,若陶潜、李白、杜甫,皆不欲以诗人自处者也,故诗莫盛焉。韩愈、欧阳修,不欲以文士自处者也,故文莫盛焉。南宋以后,为诗若文者皆勉焉以效古人之所为,而虑其不似,则欲不自局于蹇浅也能乎哉?
时文之于文,尤术之浅者也,而其盛行于世者如唐顺之、归有光、金声[7],窥其志,亦不欲以时文自名。吾友杨君千木,才足以立事,义足以砥俗,听其言,观其貌,不知其为文士也。及出其所为时文,则穷理尽事,光明磊落,辉然而出于众,盖其心与质之奇,不能自秘者如此。既为论定,因发其所以,使学者知所务焉。
注释:
[1]杨千木:杨三炯字千木,浙江省诸暨县人,方苞好友。[2]称:相称,相副。质:作者的气性品质。[3]戋戋(jiān煎):浅薄。[4]通古今之变:司马迁自谓其著《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少卿书》)[5]一王之法:《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壶遂的话:“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一王”意为一代王朝,指周王朝。[6]董傅:董仲舒,西汉儒家大师,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东)人,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因其曾为江都相和胶西相,相有辅佐之责,故后世称“董傅”。孤学:指儒学。《汉书董仲舒传赞》:“仲舒遭汉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今后学者有所统一。”[7]唐顺之:字应德,江苏省武进县人,人称荆川先生,明代散文家,著有《荆川先生文集》。金声:字正希,安徽休宁人。明末抗清义军首领。祟帧进士,官庶吉士,后辞职归。南京失陷,他与江天一起兵抗清,隆武帝任为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清军破绩溪,他与江天一被浮,在南京被杀。
此文主要论“言有物”,认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大小厚薄以出者也。”文学作品首先是作者思想品格的表现,心胸所蓄,不吐不快,发而为诗为文;不是为当诗人而写诗,为成文家而作文,于是“诗莫盛”,“文莫盛”。心中无物,为了成诗人文家之名而写诗作文,只能在形式上抄袭模仿,是不会有出息的。这样的见解,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很有价值的。
-
读书不厌勤,勤甚倦且昏。不如卷书坐,人书两忘言。兴来忽开卷,径到百圣源。说悟本无悟,谈玄初未玄。当其会心处,只有一欣然。此乐谁为者,非我亦非天。自笑终未是,拨书枕头眠。
-
陌上濛濛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故园三度群花谢,曼倩天涯犹未归。 作品赏析【注释】:
-
晋代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竹
-
01、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有志者,事竞成; 02、恒: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欲稍得成,从恒下手; 03、专:凡为一事,事皆贵专;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04、熟:熟极生巧,妙无不熟;万事皆熟,熟
-
《过申州作》是唐代诗人方干的作品。此诗开头两句描述战乱对百姓生命的摧残;中间四句分别从村居、郊野来写战争所带来的创伤;最后两句以寥廓的画面引导读者思考战乱的不义,激发人们对战乱罪魁的谴责之情。全诗
-
蝶恋花 苏轼 蝶懒莺慵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
-
天香① 贺铸 烟络横林,山沉远照,逦迤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催机杼②,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岁华行暮③。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④,以春相付。
-
欹器满覆 【原文】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
翡翠楼前芳草路。宝马坠鞭曾驻。最是周郎顾。尊前几度歌声误。望断碧云空日暮。流水桃源何处。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
-
国子监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到明清臻于完善,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政治行为。这个让欧洲的知识分子羡慕的“科举”在1905年9月2日走到了历史的终点。当天,清廷发布谕旨,宣布自明年丙午科始,所有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