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 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 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文日数千言 研究
*B.闻者始哗不厌 信服
C.使者发币于官吏 金钱
D.使官吏分堵以守 堰塞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②卒全其城
B.①虽禁军且为我尽力②为当轴者所恨
*C.①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②积以论事
D.①锻炼久之不决②神宗独怜之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分别表现苏轼德和才的一组是(3分)
A.轼遂请外,通判杭州/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B.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D.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苏轼成年即已博学精通经传历史,后来读《庄子》,产生共鸣。
C.欧阳修见了苏轼的考场文章和求见信,大为赞赏。
D.“黄州—惠州—儋州”的苦难曲折的经历,反倒为我们展现了苏轼豁达的情怀。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②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参考答案
5.【A连缀,写作。C礼物。D量词,一段、一截。原为古代墙壁的面积单位。】
6【A①他的,自己的②那;B①替②表被动;C连词,“因为”。D①起后缀作用,②他(苏轼)】
7.【德:无私无畏/才:文才难得】
8.【“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不合“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的意思。】
9.【(1)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每错两处扣1分。“轼 却之”后停顿亦可。)(2)①他淡然处之毫不介意,对人不论贤才或是愚夫,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得分点:“无所蒂芥”“无贤愚”、句意)②虽然如此,假 使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为人,还能成为苏轼吗?(得分点:“虽然”“易其所为”、句意)】
二: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令损价 损:减少
B.吾侪小人 侪:是
C.遂以本官知英州 知:担任知州
D.初僦官屋以居 僦:租赁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泛于梁山泊 多于南亩之农夫
D.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故为之文以志之
8.概括选文中苏轼所表现出的精神品格。(3分)
9.把下面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3分)
(2)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3分)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3分)
参考答案
6.B【解析】侪:辈;类
7.D【解析】A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介词,替;介词,被。C介词,在;介词,比。D目的连词,来。
8.(1)直言进谏(2)身先士卒(3)关爱百姓(4)淡泊名利
9.古文翻译(9分)
(1)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几千字文章,喜欢贾谊、陆贽的书。(3分)
(2)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3分)
(3)苏轼在城上搭建草庐住,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3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 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 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 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 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这里,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 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 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制木质堤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
-
七十七 终不自辩七十七 终不自辩 蔡襄尝饮会灵东园,坐客有射矢误中伤人者,客剧指为公矢,京师喧然。事既闻,上以问公,公再拜愧谢,终不自辩,退以未尝以语人。 【译文】 蔡襄公曾经在会灵东园饮酒,有
-
“时霎”两句,言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词人说:“当初我与苏妾就是在清明时节始识,转瞬间又到了一个新的清明节,而我却再也不能愉快地手捧鲜花回到苏州的西园旧居去与伊人相聚了。因为那里已是人去楼空,如果归
-
刘东堂言文言文翻译 大家有学过刘东堂言吗?这是一篇很好理解的文言文。下面小编收集了刘东堂言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 刘东堂言文言文翻译 刘东堂说:有一个狂妄的
-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 曾于太白峰前往,数到仙游寺里来。 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 色与皇明散,光随圣泽来。
出自唐代席豫的《奉和敕赐公主镜》 令节颁龙镜,仙辉下凤台。含灵万象入,写照百花开。色与皇明散,光随圣泽来。妍媸冰鉴里,从此愧非才。
-
张肯堂,字载宁,松江华亭人。天启五年进士。授浚县知县。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俄以皇陵震惊,疏责辅臣不宜作秦越之视,帝不问。出按福建,数以平寇功受赉。
-
《送陈章甫》由唐代李颀所创作。以下是送陈章甫全诗、意思及赏析,欢迎阅读。送陈章甫全诗原文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
-
这是肖洛霍夫的一部重要作品。全书分上、下两部。作品描述了1930年在顿河地区开展农业集体化的运动,作家迅速地反映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小说的第一部一开始就由明暗两条线索展开。一九三〇年一月的一个晚上白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注音版 山shān中zhōng与yǔ裴péi秀xiù才cái迪dí书shū 近jìn腊là月yuè下xià , 景jǐng气qì和hé畅chàng , 故gù山shān殊shū可kě过
-
静夜思我经常在想,奎屯这样一个地方在我的人生地理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坐标。关于它,我在20多岁的年纪时,可以自信地写上一本书,后来觉得其实说不出什么,现在,我知道,曾经说出的那些只是我自己。甚至只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