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高中文言文

钟惺《夏梅说》原文及译文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1-03 01:01:26阅读:924

夏梅说

明朝 钟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侯。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欲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①,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②,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③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也。

【注释】

①朱夏:《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故称夏季为“朱夏”。

②“廷尉董崇相”二名:董崇相,名应举,福建人,时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称谓这廷尉。廷尉,汉时为九卿之一,掌刑狱。南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南都。在告,古代官员在家休假。

③属:通“嘱”,嘱托

20.纵观全文,第一节中的“冷”“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冷:;热:

21.“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原因是(1分)

22.对“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一句理解错误的是()(2分)

A.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奸巧的人会利用机会去亲近他们,既能够得到实际的名利,又不会有趋炎附势的讥讽;这些奸巧的人就像是在冬春之际,冰雪之中跑去欣赏梅花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趋炎附势的人。

B.作者批评那些表面上“趋梅”,实质上是“附热”;表象上是“趋同”,实质上是“附势”;表面上是“趋时”,实际上是怀有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人。

C.作者指出,这些人趋炎附势却不被人察觉,这是因为他善于制造假象,而把本质掩盖起来。

D.作者感叹那些能不计前途而附和处于低谷时的权贵的人是真正聪明的人。

23.本文与《病梅馆记》都采用了 表现手法,都以梅说事,但主旨不同,本文主旨是 《病梅馆记》的是 (3分)

参考答案

20、(2分)受到人们的冷落(没人欣赏) 受到人们的热捧(得到欣赏)

21、(1分)作者赞赏董崇相咏梅之叶,他真挚地替“梅”感谢董崇相的这份情义。(如果回答“予为梅感此谊”亦可)

22、(2分)D

23、(3分)托物言志(1分)

讽刺世态炎凉,揭露那些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恶嘴脸。(1分)

抨击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1分)

【附参考译文】

梅花不受欢迎,是容易理解的。但也有它极受欢迎的时候。冬春之际,冰雪之中,梅花开得繁多而又灿烂鲜明,雅人俗人纷纷抢著去欣赏,这就是它非常热闹 的时候了。三、四、五月时,梅子结实繁多,和风吹,甘霖降,这时候的梅开始遭受冷落。当花朵凋零,梅子熟谢时,时间已经进入了炎炎的夏日,只剩树叶与树干 相依相守,和烈日相互对抗,而这时的梅真是遭受冷落至极点了。所以一般人欣赏梅,歌咏梅,从来没有在它不开花的时候。

唐代诗人张谓的诗《官舍早梅》里头所歌咏的梅,是花快要凋谢,而梅子才刚要生出来的时候。歌咏梅而能涉及到梅子,已经是很难了,何况是梅叶呢!梅树 到了叶子茂盛时,已经过了开花期很久了。董崇相廷尉,在南京当官,目前正在休假,他写了夏梅诗,才开始在诗歌里涉及到叶子。为什麼呢?没有梅叶,那也就不 称其为夏梅了。我替梅感念这份情谊,就吩咐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写诗唱和,并画一幅图画来送给他。

这世间本来就有处在非常受冷落的时间和地位,名利大权却握在手里的人。奸巧的人会利用机会去亲近他们,既能够得到实际的名利,又不会有趋炎附势 的讥讽;这些奸巧的人就像是在冬春之际,冰雪之中跑去欣赏梅花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趋炎附势的人,假如真是“热”(权势)所在的地方,即便他目前是处在非常 冷的时间和地位,也一定要分辨清楚,这就是我歌咏夏梅的真正意思哪。

赏析

钟惺的《夏梅说》是竟陵派诗文作品中一篇新奇隽永之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竟陵派“幽深孤峭”的风格,这是一篇谈梅论世、托物寓意的叙议小品。“说”,古代文体之一。汉代以后以“说”命名的篇章论著,一般表示说明或申说事理的意思,往往带有某些杂感的性质,或写一时感触,或记一得之见,题目可大可小,行文比较自由方便。《夏梅说》是一部带有杂感性质的小品文。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以“说”命题的文章,韩愈的《马说》是以马取喻,苏轼的《日喻说》是以人取喻,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以莲取喻,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因事而发,揭示说明问题。而该文则既非以物喻人,也非以事喻理,而是从赏梅者欣赏心理的角度之不同而生发开去,以赏物的常见现象来揭示社会上层人物中的世态炎凉、趋炎附势之风。

夏梅——指夏天的梅树。夏梅既无花又无果,只有枝叶,表面上没有什么可观赏的价值。作者因友人写了夏梅诗,而产生感触,画了夏梅图,并写了这篇《夏梅说》。它巧妙地从时令变化,引出赏梅,咏梅人的冷热,进而揭示人情世态的冷暖。[2] 作者以他对社会的观察,人情的体味和对世事的敏感,抓住了问题的另一面,并且以深沉的构思、独特的表达写出了这篇启人深思的小品文。此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只分了三个层次,然而每一层次都蕴涵着一条哲理,从不同的角度透视了人间的一种丑陋现象——趋炎附势。

一、对立与统一。文章抓住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写出作者独到的感受,梅的被冷落容易了解。紧接着笔锋一转,又写它也有特别热门的季节。这样文章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使读者跳到冷与热两点论的圈子中。接下来写梅由热到冷的三阶段,“繁花粲粲”的极热时;“累累其实”的“梅始冷矣”;“叶干相守”的“梅之冷极矣”。这一叙述,既讲了“冷”与“热”的两点论,又讲了“极则反”的变化论。正如《周易》中所说“物不可以终止”,“物不可以终动”,“物不可以终难”,“物不可以终通”,“穷则变”“极则反”“穷上反下”。这正是现代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冷”与“热”是相对的,没有冷就无所谓热,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冷。两者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但是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在达到一定极限时就要向其反面转化。因此,作者是在暗示人事上的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位的时候是热,退下来就会变冷。梅花的遭际便是这样,当它繁花盛开的时候,文人雅士,世俗平民都争相观赏,咏赞,可是到了花谢果落,只剩下叶干相守的时候,就没有人来光顾了。于是作者得出结论,看梅和咏梅的人们,没有一个是在不开花的时候去的。这就是作者从正面角度所给予读者的一句含义明确的忠告。

二、个别与一般。文章的第二层既是点题、解题,又是第一层的延伸。作者从张谓的《官舍早梅》谈到董崇相的夏梅诗。张谓的诗写的是梅花已凋谢,梅子刚结成的时候。因此作者认为在许许多多咏梅的佳作绝唱中,像张谓这样提到果实的是很少见的。而能提到叶子就更没有,董崇相是头一个,作者对此充满感谢之情。为了酬谢董崇相对梅花的这份情谊——在梅受到极冷落的时候来光顾它,托付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写了诗,画了夏梅图相赠。

这里就蓄含了一个一般与个别的道理,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花界的一般与特殊。自然界之美在于花,鲜花盛开、蝶舞蜂飞、生机盎然,使人产生一种热爱生活、向往自然的思想感情。在自然界,绝大多数植物都是春华秋实,这是它们的普遍性,虽然也有秋季开花的,也比不得梅花特殊。在严寒的冬春之际,冰天雪地,寒风袭人,百花销匿,独有梅花盛开。它那怒放的花儿,给人以欣欣向荣一片生机之感,这就是它的特殊性。正是它的这一特殊性,使得它在极冷之时反倒极热。而夏天,繁花盛开争奇斗艳,梅花却只是干叶相守,这又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它的这一特殊性又使得它在极热的环境下,受到极其冷落的待遇。

另一方面是人界的普遍于特殊。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由于它的廉价和自由,就成为了人们消闲散闷的场所。同时,由于植物开花有一种外在的美,也就成了人们观赏的对象。特别是在万籁惧寂的环境下,人们看到斗雪傲霜的干枝梅,又多了一份激情,从而争相趋之。这是人之常情,因而成了人界的一种普遍性。这样,赏梅咏梅在冬春之际就是情理之中的了。但就有人要显得与众不同,即如文中提到的张谓、董崇相,便要在无花之时咏梅赞梅,这就是人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代表了事物的另一方面,这正是作者要大加赞赏的一面。因此,他真挚地要替“梅”感谢董崇相的这份情义。这一层作者既解释了之所以要写这篇《夏梅说》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又对那种淡薄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看人眉睫、趋炎附势的正人君子,表示了由衷的赞誉。从另一个角度给了读者一句善意的劝告。

三、现象与本质。文章的第三层由叙述转入了议论。中心意思是:有的人虽然处于被冷落的环境,但仍然握有实权,那些善于钻营的人,看准了时机,趋而附之,既能攫取名利,又不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是因为他善于制造假象,而把本质掩盖起来。表面上“趋梅”,实质上是“附热”;表象上是“趋同”,实质上是“附势”;表面上是“趋时”,实际上是怀有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此等等。对于那些善于蒙人的假象,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加以认真地辨别,作者最后又给读者一句由衷的劝告。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是一篇刻意求新的小品文。这种“新”主要体现在:

选材角度新。古往今来,咏梅诗人和咏梅作品不计其数,但这些作品中,咏梅花者有很多,咏梅叶者却十分少见。这些咏梅花的诗文,都是以梅花为题材的。而咏吟花谢实落的夏梅的人,更是只有钟惺,他通过描写夏梅来揭示封建社会中的世态炎凉和趋炎附势者。夏梅无花无果,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作者却抓住了这一平常事物,将其写入文章加以赞颂,这是该文的一新。

立意角度新。一般借物抒情的文章,大多离不开以物喻人这一故技。而《夏梅说》着眼点不在咏梅上,即不是直接地以梅喻人,而是以人对梅的态度、欣赏者的审美心理来喻人对人的态度,将人之赏物的特点移及对人。作者避开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超凡脱俗,而发掘出了富有深刻意义的主题,托物言志,讽刺世态炎凉,揭露那些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恶嘴脸,寓意十分深刻,这就不是一般的借物抒情了,这是该文的二新。

结构形式新。文章题为“夏梅”,而全篇却没有只咏“夏梅”,舍弃“冬梅”、“春梅”,而是由冬至春,再由春至夏,娓娓道来,写梅树的冷热变化,层次分明,前后照应,有条不紊,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立意之中,同时又为后面分析人对不同时令梅的态度对比张本。从时令气候的冷热,谈到赏梅咏梅的冷热,再谈到人情世态的冷热,从而批判社会上常见的坏风气。这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人们对趋炎附势之徒痛恨不已。这样的结构形式,表面上显得芜杂,实际上却很俊俏,此又一新。这“三新”可视为“幽深孤峭”的风格。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视觉、犀利的笔锋和“超前意识”。作者抓住当时社会上既普通又普遍的现象,以赏梅的不同时段,不同心态作比喻,运用极富哲理的语言,批判的态度,揭露了一些人追名逐利的丑行。四百年前写的文章,所指斥的斑斑劣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可以找到它们的“寄生主”。

夏梅——指夏天的梅树。夏梅既无花又无果,只有枝叶,表面上没有什么可观赏的价值。作者因友人写了夏梅诗,而产生感触,画了夏梅图,并写了这篇《夏梅说》。它巧妙地从时令变化,引出赏梅,咏梅人的冷热,进而揭示人情世态的冷暖。[2] 作者以他对社会的观察,人情的体味和对世事的敏感,抓住了问题的另一面,并且以深沉的构思、独特的表达写出了这篇启人深思的小品文。此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只分了三个层次,然而每一层次都蕴涵着一条哲理,从不同的角度透视了人间的一种丑陋现象——趋炎附势。

一、对立与统一。文章抓住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写出作者独到的感受,梅的被冷落容易了解。紧接着笔锋一转,又写它也有特别热门的季节。这样文章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使读者跳到冷与热两点论的圈子中。接下来写梅由热到冷的三阶段,“繁花粲粲”的极热时;“累累其实”的“梅始冷矣”;“叶干相守”的“梅之冷极矣”。这一叙述,既讲了“冷”与“热”的两点论,又讲了“极则反”的变化论。正如《周易》中所说“物不可以终止”,“物不可以终动”,“物不可以终难”,“物不可以终通”,“穷则变”“极则反”“穷上反下”。这正是现代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冷”与“热”是相对的,没有冷就无所谓热,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冷。两者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但是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在达到一定极限时就要向其反面转化。因此,作者是在暗示人事上的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位的时候是热,退下来就会变冷。梅花的遭际便是这样,当它繁花盛开的时候,文人雅士,世俗平民都争相观赏,咏赞,可是到了花谢果落,只剩下叶干相守的时候,就没有人来光顾了。于是作者得出结论,看梅和咏梅的人们,没有一个是在不开花的时候去的。这就是作者从正面角度所给予读者的一句含义明确的忠告。

二、个别与一般。文章的第二层既是点题、解题,又是第一层的延伸。作者从张谓的《官舍早梅》谈到董崇相的夏梅诗。张谓的诗写的是梅花已凋谢,梅子刚结成的时候。因此作者认为在许许多多咏梅的佳作绝唱中,像张谓这样提到果实的是很少见的。而能提到叶子就更没有,董崇相是头一个,作者对此充满感谢之情。为了酬谢董崇相对梅花的这份情谊——在梅受到极冷落的时候来光顾它,托付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写了诗,画了夏梅图相赠。

这里就蓄含了一个一般与个别的道理,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花界的一般与特殊。自然界之美在于花,鲜花盛开、蝶舞蜂飞、生机盎然,使人产生一种热爱生活、向往自然的思想感情。在自然界,绝大多数植物都是春华秋实,这是它们的普遍性,虽然也有秋季开花的,也比不得梅花特殊。在严寒的冬春之际,冰天雪地,寒风袭人,百花销匿,独有梅花盛开。它那怒放的花儿,给人以欣欣向荣一片生机之感,这就是它的特殊性。正是它的这一特殊性,使得它在极冷之时反倒极热。而夏天,繁花盛开争奇斗艳,梅花却只是干叶相守,这又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它的这一特殊性又使得它在极热的环境下,受到极其冷落的待遇。

另一方面是人界的普遍于特殊。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由于它的廉价和自由,就成为了人们消闲散闷的场所。同时,由于植物开花有一种外在的美,也就成了人们观赏的对象。特别是在万籁惧寂的环境下,人们看到斗雪傲霜的干枝梅,又多了一份激情,从而争相趋之。这是人之常情,因而成了人界的一种普遍性。这样,赏梅咏梅在冬春之际就是情理之中的了。但就有人要显得与众不同,即如文中提到的张谓、董崇相,便要在无花之时咏梅赞梅,这就是人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代表了事物的另一方面,这正是作者要大加赞赏的一面。因此,他真挚地要替“梅”感谢董崇相的这份情义。这一层作者既解释了之所以要写这篇《夏梅说》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又对那种淡薄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看人眉睫、趋炎附势的正人君子,表示了由衷的赞誉。从另一个角度给了读者一句善意的劝告。

三、现象与本质。文章的第三层由叙述转入了议论。中心意思是:有的人虽然处于被冷落的环境,但仍然握有实权,那些善于钻营的人,看准了时机,趋而附之,既能攫取名利,又不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是因为他善于制造假象,而把本质掩盖起来。表面上“趋梅”,实质上是“附热”;表象上是“趋同”,实质上是“附势”;表面上是“趋时”,实际上是怀有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此等等。对于那些善于蒙人的假象,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加以认真地辨别,作者最后又给读者一句由衷的劝告。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是一篇刻意求新的小品文。这种“新”主要体现在:

选材角度新。古往今来,咏梅诗人和咏梅作品不计其数,但这些作品中,咏梅花者有很多,咏梅叶者却十分少见。这些咏梅花的诗文,都是以梅花为题材的。而咏吟花谢实落的夏梅的人,更是只有钟惺,他通过描写夏梅来揭示封建社会中的世态炎凉和趋炎附势者。夏梅无花无果,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作者却抓住了这一平常事物,将其写入文章加以赞颂,这是该文的一新。

立意角度新。一般借物抒情的文章,大多离不开以物喻人这一故技。而《夏梅说》着眼点不在咏梅上,即不是直接地以梅喻人,而是以人对梅的态度、欣赏者的审美心理来喻人对人的态度,将人之赏物的特点移及对人。作者避开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超凡脱俗,而发掘出了富有深刻意义的主题,托物言志,讽刺世态炎凉,揭露那些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恶嘴脸,寓意十分深刻,这就不是一般的借物抒情了,这是该文的二新。

结构形式新。文章题为“夏梅”,而全篇却没有只咏“夏梅”,舍弃“冬梅”、“春梅”,而是由冬至春,再由春至夏,娓娓道来,写梅树的冷热变化,层次分明,前后照应,有条不紊,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立意之中,同时又为后面分析人对不同时令梅的态度对比张本。从时令气候的冷热,谈到赏梅咏梅的冷热,再谈到人情世态的冷热,从而批判社会上常见的坏风气。这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人们对趋炎附势之徒痛恨不已。这样的结构形式,表面上显得芜杂,实际上却很俊俏,此又一新。这“三新”可视为“幽深孤峭”的风格。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视觉、犀利的笔锋和“超前意识”。作者抓住当时社会上既普通又普遍的现象,以赏梅的不同时段,不同心态作比喻,运用极富哲理的语言,批判的态度,揭露了一些人追名逐利的丑行。四百年前写的文章,所指斥的斑斑劣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可以找到它们的“寄生主”。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类比手法教文言文有哪些

    类比手法教文言文有哪些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直被教师认为是比较难操作的一块。对照英语教学的特点,运用类比手法进行文言文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关键词:类比手法;认

  • 苏轼《望海楼晚景(选一)》描写钱塘江潮诗篇

    望海楼:又名望潮楼,即中和堂东楼,在杭州凤凰山上,能看到钱塘江潮,是杭州名胜之一。此诗共五首,这里选第一首。">

  • 先知中国

    【3908】先知中国(余世存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5万字,2017年3月第1版,48元)△是先秦时代的专题史、人物纪传史,作者选其中29位人物的预言为中心展开,并对预言本身予以分析,说明一人、一国都有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出处】唐·杜甫《石壕吏》。【意思翻译】 暮色苍茫,诗人投宿石壕村,正逢官吏捉壮丁。老翁 逾墙逃跑,老妇出门探看。官吏一声吼叫,何等怒气冲冲。老

  • 龙门点额的解释?龙门点额的典故与出处

    龙门点额的解释?龙门点额的典故与出处 《艺文类聚》卷九六引《辛氏三秦记》:“河津,

  • 钟鼓饶钹夹道施,求法语的挨着咨次

    出自元代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第二本》 绛坛宝日丽璇霄淑景当空午篆高三殿尽如灵宝界诸天齐降紫宸朝第五折诏饯西行(虞世南上,云)物估人烟万里通,皇风清穆九州同。未能奏上甘棠赋,先献商霖第一功。小官虞世

  •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赞

  • 不知寝食

    不知寝食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不知寝食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不知寝食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伐木原文_《伐木》拼音注释和译文_伐木赏析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 《寒食江州满塘驿》赏析

      这是一首古诗,前四句运用反衬、对比手法,抚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沧桑,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

相关栏目:
  • 文言文大全
  • 高中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
  • 小学文言文
  • 古文观止
  • 清代散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