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文、翻译及赏析_曾参(曾子)文言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标签: 高中文言文 哲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译文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先进行自我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释
欲:想要。
治:治理。
格物: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
诚意: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赏析
全文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
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启发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天下僇”。
德行是儒学反复记述、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把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本财未”的思想,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也有“先富后教”(《论语-子路》)、“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强调经济基础的思想,但总的说来,重精神而轻物质,崇德而抑财的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
正因为“德本财末”,因为德行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牵涉到一个用人的问题。而在用人的问题上,同样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对于这一点,《大学》不厌其烦地引述了《尚书-秦誓》里的一大段话,说明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宽广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贤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无穷,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识别人才的本领。
与“德本财末 ”密切相关的另一对范畴便是“利”与“义”的问题。
为了阐迷“利”与“义”的关系问题,《大学》提出了“生财有大道”的看法,即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是一段很富于经济学色彩的论述,浅显易懂而勿庸置疑。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下面的两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以财发身”的人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就像著名的列夫-托尔斯泰那样,解散农奴,实行自身禁欲,以实现良心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以身发财”的人爱财如命,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或贪赃枉法,铤而走险,或贪婪吝啬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等。都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所以,还是“以财发身”,超脱一点好。
总起来说,这一章收束《大学》全篇,内容丰富,包含了儒学的不少重要思想。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思想在《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还有反复的论述和展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解释这句儒家经典,必须先要了解孔子说这句话时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制度。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春秋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一个就是立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另一个是继承西周的分封制。所谓分封制,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就是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盟国的首领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据史书记载,当时有800多个诸侯国。诸侯的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周王室称王、天子。《诗经·小雅·北山》记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诸侯称国,首领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之类。
诸侯之下有家,首领叫卿、大夫,但在郡县制中已不复存在,作为政权区分于现在意义上的家庭。如历史上有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具体
周王室→王、天子→天下
↓ ↓
诸 侯→公 → →→ 国
↓ ↓
家 →卿、大夫→ →采邑、食邑
↓ ↓
士
对天下、国、家的表述一目了然。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修身:
简单地说,就是要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齐家:
就是管理好卿、大夫的采邑。
治国:
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
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
二百五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二百五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二百五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出自两汉佚名的《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
-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出自唐代贾岛的《清明日园林寄友人》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
《桃花源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侯延广,平遥人。父仁矩历通、祁、雄三州刺史。仁矩在雄州日,方饮宴,虏数十骑白昼入州城,居民惊扰。延广引亲信数骑驰出衙门,射杀其酋长一人,斩首数级,悉禽其余党。延广持首级以献,仁
-
从小到大,我们的身边就围绕着多种多样的影视剧,有战争类型的影视剧,有玄幻类型的影视剧,有都市恋爱类型的影视剧,还有恐怖色彩的影视剧,在恐怖片中,出镜率最高的就是死人和棺材了,这两样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不
-
出自唐代刘言史的《北原情三首》 错莫天色愁,挽歌出重闉。谁家白网车,送客入幽尘。铭旌下官道,葬舆去辚辚。萧条黄蒿中,奠酒花翠新。米雪晚霏微,墓成悄无人。乌鸢下空地,烟火残荒榛。生人更多苦,入户事盈身。
-
战国策·韩三·韩人攻宋《韩人攻宋》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文言文,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以下是文言文之家整理的《韩人攻宋》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文言文韩人攻宋,秦王大怒曰:“吾爱宋,与新城、
-
启功南来千里南来访鹤铭,长桥飞跨大江横。河声岳色寻常见,一到金焦眼倍明。作者简介 启功(1912—2005年),字元伯,一作元白。满族,姓爱新觉罗。中国著名书法家,教育家,书画鉴定家。长于古典文学、古
-
成语发音: 「yī qiān sì yì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 成语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