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文言文大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_孟子文言文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3-04-20 18:00:20阅读:612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标签: 初中文言文  议论 哲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放弃。

  而:然后

  去:离开。

  之: 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

  故: 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 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震慑。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之:去,往,到。至:极点。

  畔:同“叛”,背叛。

  顺: 归顺,服从。

  以: 凭借,靠。

  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应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特色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1、畔(pàn、,通:“叛”,背叛。

  二、古今异义

  1、城

  古义:内城

  今义:城市

  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3、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4、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5、亲戚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7、域

  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

  8、是

  古义:这

  今义: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10、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三、一词多义

  1、利

  ⑴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⑵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2、之

  ⑴三里之城:的,助词

  ⑵多助之至:到

  ⑶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⑷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

  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

  ⑶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

  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

  ⑸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

  ⑹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

  4、和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

  ⑵春和景明:和煦

  5、去

  ⑴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

  ⑵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

  ⑶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

  ⑷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

  ⑸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

  6、胜

  ⑴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⑵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

  ⑶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

  ⑷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

  ⑸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

  7、固

  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⑶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⑷君子固穷:安守,坚守

  8、亡

  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⑵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9、城

  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

  ⑵城非不高也:城墙

  10、而

  ⑴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⑵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⑶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四、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问题探究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名言警句

  1、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2、家和万事兴。

  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4、众人拾柴火焰高。

  5、团结就是力量。

  6、人心齐,泰山移。

  7、一双筷子轻折断,一把筷子抱成团。

TAG标签:

猜你喜欢
  • 凉月云开光自远,古松风在韵难休。

    出自唐代李咸用的《和蒋进士秋日》 晚雨霏微思杪秋,不堪才子尚羁游。尘随别骑东西急,波促年华日夜流。凉月云开光自远,古松风在韵难休。男儿但得功名立,纵是深恩亦易酬。

  • 述志诗二首(其一)

    魏晋-嵇康潜龙育神躯,跃鳞戏兰池。延颈慕大庭,寝足俟皇羲。庆云未垂景,盘桓朝阳陂。悠悠非吾匹,畴肯应俗宜。殊类难遍周,鄙议纷流离。轗轲丁悔吝,雅志不得施。耕耨感宁越,马席激张仪。逝将离群侣,杖策追洪崖

  • 手到拈来成语组词

    成语发音: 「shǒu dào niān lái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比喻事情很容易办到。 成语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1回:“小生凭三寸不烂

  • 美价逢时出,奇才选众稀。

    出自唐代苏颋的《奉和崔尚书赠大理陆卿鸿胪刘卿见示之作》 戏藻嘉鱼乐,栖梧见凤飞。类从皆有召,声应乃无违。美价逢时出,奇才选众稀。避堂贻后政,扫第发前几。出曳仙人履,还熏侍女衣。省中何赫奕,庭际满芳菲。

  •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阅读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③见。毓面有汗,帝曰:“卿④面何以有汗?”毓对曰

  • 河水清且直猗。

    出自先秦佚名的《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

  • 此心终合雪,去已莫思量。

    出自唐代虚中的《送迁客》 倏忽堕鹓行,天南去路长。片言曾不谄,获罪亦何伤。 象恋藏牙浦,人贪卖子乡。此心终合雪,去已莫思量。

  • 得体纥那也,纥囊得体那。

    出自唐代佚名的《得体歌》 得体纥那也,纥囊得体那。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三郎当殿坐,听唱得体歌。

  • 才华超众成语组词

    成语发音: 「cái huá chāo zhò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才能远远超出一般人。 繁体: 才華超衆诗词迷网成语大全栏

  • 因君相问为官意,不卖毗陵负郭田。

    出自唐代窦群的《送内弟袁德师》 南渡登舟即水仙,西垣有客思悠然。因君相问为官意,不卖毗陵负郭田。

相关栏目:
  • 文言文大全
  • 高中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
  • 小学文言文
  • 古文观止
  • 清代散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