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重耳对秦客原文、翻译及赏析_《礼记·檀弓》文言文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标签: 古文观止 历史 写人 故事《公子重耳对秦客》译文
晋国献公的丧期,秦国穆公派人慰问公子重耳,并且传达自己的话说:“寡人听说:失去国家(君主权)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君主权也)常常在这个时候。虽然我的先生您恭敬严肃,在忧伤的服丧期间,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请考虑一下吧!”
(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子犯。舅舅子犯说:“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我们无罪过)啊?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公子重耳(便)对(秦国的)客人说:“君王赏脸吊唁流亡的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不能参与到哭泣(表达)悲哀的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我)哪里还有其他的图谋来辜负您(来慰问我)的情义啊?”(重耳)行稽颡之礼但不拜谢(秦国来的客人),哭着起身,起身后但不(跟秦国来的客人)私下交谈。
子显复命将事情告诉穆公。穆公说:“仁人啊,公子重耳!叩拜但不拜谢,是他没以晋献公的继承人而自居,所以没有拜谢。哭着起身,就表示敬爱父亲。起身但不私谈,就表示远离个人利益啊。”
《公子重耳对秦客》注释
吊:致吊唁
恒:经常
斯:此,这
俨然:俨读音yǎn
说:解释
惠:施予恩惠
丧:流亡在外
或:表疑问
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读音qǐsǎng
后:君主
《公子重耳对秦客》赏析
公子重耳由于受骊姬的陷害,在晋献公在世时流亡国外。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无主,秦穆公派使者到重耳处吊唁,并试探他是否有乘机夺位的意思。重耳和子犯摸不清穆公的真实意图,怕授人话柄,于己不利,于是婉言表态,得到穆公倍加赞许。
问过舅舅才做决定、学舌舅舅的话:“父死之谓何?”都充分显示出政客的虚伪、善于表演的实质。“爱父”、“远利”之说完全就是欺世盗名之辞。这些话由劝人夺权的秦穆公嘴中说出,就更是刻画出工于权谋的政客众生像。
-
成语发音: 「yán yǐ lǜ jǐ ,kuān yǐ zì ré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成语出处: 清·汪琬《送
-
原文赏析: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拼音解读:yī chūn luè wú shí r
-
魏晋-王涣之去来悠悠子,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真契齐古今。形式: 古风押[侵]韵会员贡献还没有译注信息翻译这首诗词收录诗词(1)首王涣之(魏晋)成就不详经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第三子,东晋书法家。自幼学
-
出自唐代沈传师的《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员外游道林岳麓寺题示》 承明年老辄自论,乞得湘守东南奔。为闻楚国富山水,青嶂逦迤僧家园。含香珥笔皆眷旧,谦抑自忘台省尊。不令执简候亭馆,直许携手游山樊。忽惊列岫晓
-
出自唐代李群玉的《赠方处士兼以写别》 天与云鹤情,人间恣诗酒。龙宫奉采觅,澒洞一千首。清如南薰丝,韵若黄钟吼。喜于风骚地,忽见陶谢手。籍籍九江西,篇篇在人口。芙蓉为芳菲,未落诸花后。所知心眼大,别自开
-
原文赏析: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 檐外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 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 十二雕窗六曲屏,题遍伤心句。 拼音解读:qū zhǐ shù chūn lái ,dàn zhǐ jīn
-
念奴娇·中秋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文学家:苏轼 niàn nú jiāo zhōng qiū 念奴娇·中秋píng gāo tiào yuǎn,jiàn cháng kōng wàn lǐ,yú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副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①,今上岳阳楼②。 吴楚东南坼③,乾坤日夜浮④。 亲朋无一字⑤,老病有孤舟⑥。
-
出自唐代吴子来的《留观中诗二首》 终日草堂间,清风常往还。耳无尘事扰,心有玩云闲。对酒惟思月,餐松不厌山。时时吟内景,自合驻童颜。此生此物当生涯,白石青松便是家。对月卧云如野鹿,时时买酒醉烟霞。
-
“常昭本少殷实之户,既已搜刮无遗,而居民铺面又多迁徙,几至劝无可劝,捐无可捐。”这是《咸同朝函札汇存》中记载的对于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江苏常昭面临的困境,也是当时清廷困境的缩写。自古朝廷的财富都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