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明日歌》原文及译文赏析
明日歌
后生家①每临事,辄日:“吾不会做。”此大谬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也?又,做一事,辄日:“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②!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选自《履园丛话》
【注释】
1.后生:年轻人。2.临事:遇到事情。3.辄:总是,往往。4.谬:错误。5.安:怎么。6.因循:迁就习惯。7.复:又。8.生:一生。9.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即空虚。10.累:束缚。11.百年:人的一生。12.能几何:有多少。
【阅读提示】
本文选自《履园丛话》。文章从年轻人惧怕做事和做事拖拉的现象入手,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明日歌》作论据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凡事要做则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后生家每临事()(2)辄日:“吾不会做。’’()
(3)此亦大谬也()(4)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 ()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个不一样的是()
A.仿佛若有光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世人若被明日累D.若脱笼之鹄
3.翻译下列句子。
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也?
4.请找出文中的一句骈句:
5.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事一议的议论文。文章针对后生家遇事则退缩及拖拉的现象,提出了的观点,然后用《明日歌》作 论证(填论证方法)。你觉得文章要告诫我们什么呢?
参考答案
1.遇到;就;错误;等待。
2.C。
3.凡事做就会,不做怎么能会呢?
4.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5.凡事做则会,要做则做。道理论证。启示若答到珍惜光阴即可。
参考译文
年轻人每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总是说:“我不会做”。这种说法实在是太不对了。凡事只要去做也就学会了,不做又怎么能会呢?还有,有些人每当要做一件事,就总是推推拖拖说:“姑且等到明天再做吧!”这种想法也是非常错误的。凡事要做就做,如果只是一心拖延,那就会耽误了一生的前途啊。
我们家族中有一位钱鹤滩先生曾作过一首《明日歌》,非常好,我顺便把它抄写在这里:“一个明天啊又一个明天,明天是多么多呀!我们这一生如果只等明天,那么一切事情都会被白白耽误了。世上的人都苦于被明天所拖累,一天一天,春去秋来,不知不觉晚年就要来到了。每天早晨看着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着太阳向西边落下去。日子就像这流水和夕阳一样日日夜夜地流转不停。就算能活到100岁,又有多少个明天可以指望呢?请各位都来听听我的《明日歌》吧!”
-
本诗是《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组诗的第三首。诗铺陈直叙,用白描手法传神地写出了京城贵游公子春日游赏的骄奢,流露出诗人的讽刺与愤激之情。"> 何曰愈《甘疯子传》“甘疯子,江苏上元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甘疯子传 (清)何曰愈 甘疯子,江苏上元人。逸其名,有神勇,力能斗虎,性任侠,道遇不平,辄为人排难解纷,故人以“疯子”名之。 游黄山,至莲花峰,峰高数丈,疯子遂飞身登其颠,见梵
-
出自清代张廷玉的《明史·于谦传》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
-
《汉魏六朝散文·司马迁·项羽本纪》原文鉴赏 项籍者,下相人也1,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2,梁父即楚将项燕3,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4。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5,故姓
-
公元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怀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作品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但笔意至此,
-
出自元代王子一的《杂剧·刘晨阮肇误入桃源》 第一折(冲末扮太白星官引青衣童子上,云)吾乃上界太白金星是也。奉上帝敕命,遣临下界,纠察人间善恶。有天台山桃源洞二仙子,系是紫霄玉女,只为凡心偶动,降谪尘寰
-
【3937】中国新觉醒(郑必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40万字,2015年5月第1版,78元)△共4个部分:①爱国主义和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②中国梦和天下大势;③国际范围的利益汇合点和利益共同体;④大变动
-
出自唐代武平一的《杂曲歌辞。妾薄命》 有女妖且丽,裴回湘水湄。水湄兰杜芳,采之将寄谁。瓠犀发皓齿,双蛾嚬翠眉。红脸如开莲,素肤若凝脂。绰约多逸态,轻盈不自持。常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子夫前入侍,飞燕复
-
[译文]像姑娘的眼皮一样横流的,是江南的春水,像姑娘的眉峰一样耸起的,是江南的青山。 [出典]王观《卜算子》 注: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
-
辇道邪交,黄池纡曲 出自两汉枚乘的《七发》 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太子曰:“惫!谨谢客。”客因称曰:&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