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题乌江亭》全诗赏析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作品赏析
【注释】:兵家:一作由来。事不:一作不可。才俊:一作豪俊。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陶道恕)
-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逐步统
-
喜气轩眉宇。□卢郎、风流年少,玉堂平步。车骑雍容光华远,不似黄梁逆旅。抖擞劲貂裘尘土。便就莫愁双桨去,待经过、苏小钱塘渡。画图里,看烟雨。一樽邂逅歌金缕。望晴川、*峰瀑布,浪花湓浦。老我三年江湖客,
-
《庖丁解牛》注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文惠君曰:“譆
-
崔篆平反 【原文】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1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
-
人有亡斧者 作者:吕不韦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
-
一、 语义说明:指声音由高骤然下降到很低。 使用类别:用在「音调起伏」的表述上。 一落千丈造句:01只听她那嗓音,在高处溜转后,从巔峰处一落千丈,而后又似黄鶯出谷般的一片清亮。 02乐曲旋律在最激昂处
-
《霜叶飞重九》 年代:宋作者:吴文英 断烟离绪。关心事,斜阳红隐霜树。 半壶秋水荐黄花,香噀[1]西风雨。 纵玉勒,轻飞迅羽。 凄凉谁吊荒台古? 记醉踏南屏,
-
华清宫三首(其二) 崔橹 其一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其二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
-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
-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1]。父可大[2],明季总兵登莱[3],毛文龙将卒反[4],诱执巡抚孙元化[5],可大死之。事闻[6],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7]。甲申[8],流贼陷京师[9],遇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