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出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全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品信息
【名称】登鹳雀楼
【年代】唐
【作者】王之涣
【体裁】五言绝句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 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 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 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 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 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 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 嶂之间。
-
隋文帝热衷“钓鱼”执法“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中纪委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
-
小重山 【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
不怕鬼 原文: 曹司农竹虚言①,其族兄自歙②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
-
1904年11月16日,农历甲辰年十月初十,这一天正值慈禧太后的70大寿。为讨得“老佛爷”慈禧太后的欢心,清廷上下竟然无视列强入侵、国难当头的紧迫形势,大肆糜费民脂民膏隆重操办慈禧太后的70大寿庆典
-
有樵童自山间来[1],贻我芝一茎[2],而言曰:“吾析新[3],率山麓而行[4],至水之湄焉[5],见芝生沙中,杂于细草之间,惧牛羊之践之也,因摄取而归[6],敢以为献。”余受之,置石盆内,供之几上。
-
魁梧的拼音:kuiacute;wuacute; 魁梧的近义词:高大魁岸魁伟强壮伟岸健壮健硕雄壮 魁梧的解释:(身体)强壮高大:这个战士宽肩膀,粗胳膊,身量很魁梧。
-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①,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②。马上琵琶关塞黑③。更长门④、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2)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6)衣带渐宽终不悔,(7)为伊消得
-
司马错论伐蜀 作者:刘向 司马错①与张仪②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③,塞轘辕
-
[南吕]一枝花·杭州景 关汉卿 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 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 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 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