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休沐日可以过得多幸福?城市公园随便逛,动物园也成乐园
在今天,每逢周末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公园或者是动物园等场所,有很多带孩子出来享受周末亲子时光的父母们。
实际上在宋朝,官员休沐的时候,如果想要和孩子一起有一段难忘的亲子时光,也是可以带家人外出,享受和我们现代人一样休闲的休息日。
众所周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很会享受生活,甚至形成了特有的社会风气。
而宋朝人之所以能够过上这样的生活,实际上和当时统治者采取的相关措施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他们的推动下,宋朝人在休沐的时候,才可以过得非常精彩。
那么,宋朝人的休沐日究竟可以过得多幸福呢?城市公园随便逛不说,就连动物园也已经成为了一个乐园,满足了很多市民的娱乐需求。
一、宋朝的城市公园,官府建造,作何用处?
宋朝真的有公园吗?是有的。不过当时的人们并不习惯称呼为公园,更多的都是称呼为“郡圃”。
这个郡圃由是政府出资修缮或者修建,建成之后,就成为了皇家、贵族以及平民老百姓皆可去的一个公共场所。
1、作为宋朝城市公园的“郡圃”,美景可以供游客欣赏个够
宋朝的郡圃既然能够被称之为城市公园,那么,当中的四时美景也是无穷尽,人类的肉眼怎么也欣赏不够的。
而关于宋朝的郡圃是否对外开放,每一个宋朝人都有机会进去观赏,我口说是无凭的,但是当时的文献却有着这方面的记载。
《嘉泰吴兴志》记载:“郡有苑囿,所以为郡侯燕衎、邦人游息之地也......方春百卉敷腴,居人士女,竞出游赏,亦四方风土所同也。故,郡必有苑囿,以与民同乐。囿为亭观,又欲使燕者款、行者憩也。”
而关于园林中的各种美景,其实可以通过文献品茗一二的。
《相州新修园池记》记载:“南北二园,皆植名花杂果、松柏杨柳所宜之木,几数千株。既成而遇寒食节,州之士女无老幼,皆摩肩蹑武,来游吾园。或遇乐而留,或择胜而饮,叹赏歌呼,至徘徊忘归。”
在郡圃中种植各种果树名花,大好几千的植株结合在一起,万花竞放的画面,怎不美呆众人!所以,每逢佳节的时候,不论老幼,人们全部涌向郡圃,欣赏美景,流连忘返,美景怎么都看不够。
2、要想畅游城市公园,宋人还得牢牢掌握城市公园对公众开放的规则
就像我们如今的一些公园一样,开园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宋朝人如果想要畅游城市公园,他们还需要做到掌握城市公园对公众开放的规则。
比如说,在《嘉泰会稽志》中,关于当地修建的郡圃西园,就明确作出了开园的要求:
“邦人无小大得恣乐其中。二月二日始开西园,纵郡人游观,谓之‘开龙口’,府帅领客观竞渡。”
这里就提到了,二月二日龙抬头这一天,是西园对外开放的日期,在二月二日之前,百姓即便是想进园参观也是进不去的。
所以,宋人想要畅游城市公园的前提是,他休息的时候也要恰逢公园开园的时间才行,否则就只能等了。
不过反过来说,一旦公园开园,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他们的休沐或者休息的日子都会变得精彩更多。
二、宋朝的动物园是如何对外开放,让包括老百姓在内的人员大开眼界的?
1、皇家园林所养珍奇走兽,品种丰富,且会对外开放
要说宋朝时就已经有了“动物园”,大家千万不要惊讶,因为当时的动物园确确实实和今天的动物园是有相似性的。
虽然说里面驯养的动物可能没有今天动物园里面的动物种类丰富,但是也一定有着今天动物园里没有的一些珍奇走兽。
宋朝的动物园与其说是动物园,倒不如说是皇家的动物饲养院,因为那里面养的那些动物几乎都是比较难获得的。实际上,在皇家的园林里面养各种珍奇走兽,宋朝并不是首开先河。
比如说,《海山记》记载,在隋朝的时候,隋炀帝曾经让人‘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然后再‘诏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
他这是要干什么呢?其实就是在修建一座只供皇家人或者受他们宠信的人观赏的私家兽园。
既然养珍奇动物的行为不是宋朝首创,但为什么只有宋朝的奇兽园才能被称之为动物园呢?
因为宋朝的奇兽园是可以对外开放的,修建完成之后,这种园子的服务对象就不仅仅只是供皇家来观赏的了,平民老百姓们也是可以进去参观,开开眼界的。
宋朝比较出名的一个奇兽园名字叫做玉津园。关于玉津园里面的情况,有文献《皇畿赋》记载:
“别有景象仙岛,园名玉津......则有麒麟含仁,驺虞知义,神羊一角之祥,灵犀三蹄之瑞;狻猊来于天竺,驯象贡于交趾;孔雀翡翠,白鹇素雉,怀笼暮归,呼侣晓去。何毛羽之多奇,罄竹素而莫纪也。”
这其中有的动物甚至在今天的动物园里都看不到了。
而玉津园尽管是宋朝皇室修建的,但是它也是对外开放的。
《宋会要》记载,宋真宗曾经“诏诸国狮子、驯象、奇兽列于外苑,谕群臣就苑中游宴。”
也就说,玉津园是对朝中的群臣开放的。那么,它对普通百姓是不是开放的呢?也开放。
据《汴京遗迹志》记载:“梁园,芳林园,玉津园、下松园,药朵园,养种园,一丈佛园,马季良园,景初园,奉灵园,灵禧园,同乐园,以上诸园,皆宋时都人游赏之所。”
在这段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宋朝的时候,不止玉津园对百姓开放,其他的各种园林也是宋人可以经常游赏的场所。
所以,即便是皇家园林的珍奇走兽,宋朝的百姓也能有机会一睹为快。这为他们的休沐日增添了很多的色彩。
2、动物们的特色表演是动物园的观赏一绝,让百姓大开眼界
宋朝最具特色的动物表演是大象的表演。玉津园里面是有饲养大象的,不过
大象却并不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养在玉津园的。大概每在四月份的时候,玉津园会将大象送去应天府的养象所放养一段时间。
说是放养,不如说它们是花公家的钱出门培训去了。它们在应天府养象所期间,会被那里的训象师驯养,教会它们各种对于动物来说比较高难度的动作。
关于观看大象的表演画面,《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有记载:
“先见三头象,有饲象人教象,有外国儒等来见可拜,第一象屈后二足,垂头拜踞......由望第二象所了,师又乞钱,五文与了,拜诺同前......次至第三象所,高长同第一象,拜诺同前,与钱同前......后象师从牙登顶上,举牙,令登人,是希有事也。”
也就是说,这里的大象经过训练之后,作出的招牌动作就是拜诺。并且,入园参观的百姓如果想要看完全部的表演,还需另外多付一些银钱才可以。
但不管怎么说,正是因为这样精彩的动物表演,让百姓们大开眼界,也为休沐日增加了很多精彩的元素。
三、宋朝官员的休沐日为什么可以过得如此丰富多彩?和当时整个社会风气有很大关系
不管是宋朝之前,还是宋朝之后,几乎没有哪个朝代能够做到这样真正“与民同乐”的。
其他朝代,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奇珍异兽园,都是只供贵族享受,算是一种特权阶级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平民老百姓们别说亵玩,连远观也是没有资格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和当时的整个社会风气有着很大的关系。宋朝是一个自上而下都十分懂得享受生活的朝代,也愿意相信“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真理。
所以,即便是皇家,在修建了园林或者珍奇园之后,想的也不是自己独自享用,而是愿意将这一份资源分享出来,娱乐大众。
《真州东园记》记载:“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
可以说,当时整个宋朝人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于是,即便作为一名普通的宋朝人,他们的娱乐设施甚至比其他朝代的普通乡绅小官家里的人员显得还要丰富多彩。
因为共享,所以快乐自己的同时也能快乐他人。
总结:
作为经济和文化都高度发达的宋朝,市民的娱乐设施也是非常完善的。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 但是显然,宋朝的那一棵棵大树,却在带领着老百姓往“休闲自在度过每一天”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宋朝人在休沐的时候可以过得非常幸福,城市公园随便逛,动物园也成乐园,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罢了。
宋朝人民生活的精彩之处,今天的我们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所以也只能通过史书的记载,以及古画的记录来瞻仰一二了。
参考资料:
《海山记》
《皇畿赋》
《宋会要》
《嘉泰吴兴志》
《汴京遗迹志》
《嘉泰会稽志》
《真州东园记》
《参天台五台山记》
《相州新修园池记》
-
作者: 翟纲绪 【本书体例】 "> 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 作者:司马迁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
-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
-
早春暖日子要来了很多花很快会开蓝蓝的阳光下是诚恳的心,是嫩绿的心,是流水的心我想要几颗可爱的种子懂事的风,吹着它慢慢长大我想要你在身边,让春天一遍一遍地开新春朱门上的对子神在里面,众生在里面早春的鸟鸣
-
在文言文中判断句的用法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
-
作品:卖柑者言 简介本篇选自《诚意伯文集》。作者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明朝开国功臣,善文章,元末明初诗人和散文家,
-
学而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
顺宗,名浚,小字耶鲁斡,道宗长子,母宣懿皇后萧氏。幼而能言,好学知书。道宗尝曰:“此子聪慧,殆天授欤!” 六岁,封梁王。明年,从上猎,矢连发三中。上顾左右曰:“朕祖宗
-
诗体小说,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作品描写青年贵族奥涅金厌倦了闲逸的上流社会生活,趁继承叔父的遗产之机,从京城来到乡下,结识了从德国留学回来的青年贵族连斯基,并通过他认识了女地主拉林娜一家。拉林娜
-
诗的前六句写离别时的送别场面,运用顶真修辞手法,将这几句一线贯穿。接连出现两个“离声”和“涕零”。增强了诗的缠绵悱恻之情。给诗定了沉郁的基调。诗的首句,借用惊弓之鸟的典故,用以比喻“倦客恶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