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史人物

袁世凯的转变:从大清首相到民国总统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5-17 22:02:04阅读:525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原清政府外务部公署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辛亥年八月二十二日(1911年10月13日),隐居近3年的袁世凯,一下接到两道圣旨:朝廷任命他为湖广总督,立刻就职,主持对革命军的剿抚事宜;随后,又授予他指挥湖北各路援军的权力。

    对于要不要奉旨出山,袁世凯的幕僚们意见并不一致。有人害怕“乱事一平,袁公有性命之忧”,落得兔死狗烹的局面。袁世凯当场回答:“余不能为革命党,余子孙亦不愿为革命党”,表示无论如何要为朝廷平叛。其实袁世凯自己也深知,此次复出,会发生很多不可预料的事情。因此,他对家人说:“你们不要太高兴了,我是不愿意出去的。这次出去了,怕的是不能够好好回来啊!”

    坚持君主立宪的“救世主”

    表面上看,袁世凯只能在忠君报国和附从革命两者之间选择,其实还有第三条路——自行称帝。当时张一鏖、倪嗣冲等亲信即曾“劝进”,唆使袁世凯推翻清廷。这个提议被袁世凯否决,据徐世昌说,原因有几个:“一、袁氏世受国恩,在本人不肯孤儿寡妇手中取得,为天下后世所诟病;二、旧臣尚多,亦具有相当势力;三、北洋旧部握有实权者,尚未灌输此等脑筋;四、北洋军力未能达到长江以南,即令自为,不过北方半壁,内部或仍有问题,而南方尚须用兵;五、南方民气发展程度尚看不透。”

    上面这几点确实道出了袁世凯面对的两难局面:一方面,北方朝廷尚有一搏的实力;另一方面,南方革命党也是声势浩大。北洋军无论站在哪一方,反对另一方,都不免帮别人火中取栗,得不偿失。要实现利益最大化,袁世凯必须另辟蹊径。

    只是在武昌起义爆发初期,袁世凯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剿灭革命军实在是易如反掌。因此袁世凯在决定奉旨出山后,并没有急着上战场,而是同清廷谈起了条件。

    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徐世昌和袁世凯议定6项条件:“一、明年即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宽容参与此事变的人;四、解除党禁;五、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六、须与以十分充足的军费。”“非清廷悉行允诺,决不出山”。根据近年来学者的研究,这件事情根本不存在。事实上,有关政治内容的条件,袁世凯一个都没有提。

    袁世凯上“谢恩折”的同时,附带有“应行筹办各事清折”,声言自己“无兵无饷,赤手空拳,何能办事”,向朝廷提出“节略八条”。袁世凯要求朝廷招募新兵,拨发饷银,同时不得遥制其军事部署。他在北洋军中的亲信将领王士珍、冯国璋、段芝贵等要随军南下。前方军情紧急,朝廷为让袁世凯早日出征,只好全部答应了下来。

    在君宪、共和间左右摇摆

    袁世凯的要求满足了,但他的信心不足了。他10月31日在信阳从陆军部大臣荫昌手中接过指挥权,11月1日到达孝感。此时局势已然大变,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已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需要一场大胜,让清廷暂时安心,也震慑一下革命党,好在冯国璋很快攻下了汉口。同一天,清廷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总理大臣。但一直到11月8日,经资政院按《宪法信条》的选举程序后,袁世凯才同意回京组阁。

    袁世凯此时还是希望能保全清廷的。11月2日,袁克定告诉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其父计划通过占领一处控制汉阳的战略要地,以和革命党谈判。袁克定还说,虽然“反满的情绪十分强烈而普遍,以至(革命一方)做出妥协的前景很不确定”,但“袁世凯本人希望建立一个保留满清王朝的完备的(君主)立宪政府”。所以,在北洋军拿下汉口后,袁世凯下令停止进攻,让人写信劝降,许诺清廷将实行君主立宪。

    几天时间过去,革命军没有回应。袁世凯在命北洋军继续向汉阳猛攻的同时,又让黎元洪的老朋友、北洋军将领刘承恩捎信过去。送信人王洪胜见到黎元洪后说,袁大人“意在两下取和,以免汉人受害,保全大局。因打仗时,坏的房子,失的银钱,全是汉人的”。已经是革命军名义统帅的黎元洪严正地表明了立场:“这个时候,不将皇上推倒,随便和了,以后大权归他(指袁世凯),他更比从前加一倍的狠,我们更无有法子了。”回绝了劝降,但黎元洪没有把和谈大门关死:“你们大人(指刘承恩)若能过江来,就请过来谈谈。”

    走之前,袁总理真的让刘承恩带着海军参领蔡廷干,作为代表,出使武昌军政府。他们带去了议和的4项条件:皇上下诏罪己;朝廷实行立宪;废除党禁;皇族不问国政。这等于告诉革命军,如果答应君主立宪,那么和平立刻到来,不然的话,只能继续兵戎相见。

    革命党人并不领情,原先的立宪领袖、现在的都督府要员汤化龙在欢迎会上发言,“实事求是,则满清永久立于优待地位,享共和幸福,较之君主时代之危险,至有世世子孙莫生帝王家之惨,胜百倍矣!我想清廷真有觉悟,顺应潮流,必以吾言为然,谙蔡、刘二君,转到项城不必固执可也。”既然实行共和,对皇族也有莫大好处,为什么还要保留君主呢?双方第一次谈判话不投机,只能无果而终。

    不过统领革命军的战时总司令黄兴,给袁世凯的一封复信,应该触动了袁世凯。在信中,除了历数满清罪恶外,黄兴提出一个重要建议:“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这让袁世凯第一次看到,自己有成为共和国首任总统的机会。借革命党推翻清朝,自己不必篡位,而能当国家元首,何乐而不为?

    打定了做总统的主意

    袁世凯离开了战场,北洋军的攻势却没有停。11月27日,冯国璋攻陷汉口,兵指武昌。老冯被朝廷封为二等男爵,急着再建大功,炮轰武昌,鄂军都督府、军务部中弹,黎元洪外出躲避,城内人心惶惶。各路援军缓不救急,没人觉得革命军能守住武昌。冯国璋一时间壮志凌云,扬言:“长江随时可渡,武昌唾手可得。如要议和,我看最好让我先克复了武昌,三镇在握,再同他们城下议和,岂非必操胜算!”

    革命军在汉口惨败的同时,光复了南京。这时,贵州、浙江、江苏、广西、福建、广东等都相继附从革命,依旧效忠清廷的,仅剩下北方数省。因此,袁世凯想的可不是冯国璋这么简单,清廷既然大势已去,那么为自己谋个大总统,当然最为现实。袁世凯为此临时换将,让段祺瑞署理湖广总督,代替冯国璋主持前方军政。

    这时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两军同意停战三日。停战期后来一续再续,辛亥革命期间唯一的一场大战——阳厦战争,就此结束。满洲亲贵们当然不答应,质问袁世凯为什么不乘胜追击。袁世凯借口“党人势大”,需要缓图,并信誓旦旦地说:“议和是一时权宜之计,岂能忘恩于清室?”

    事实上,对于政体问题,袁世凯内心里已经有了些许动摇,不再咬定君主立宪了。对于共和问题,他表示:“本人地位,但知拥护君主到底,绝口不能赞同共和,不过世界既有共和学说,亦不妨研究。”这时为了向南方示好,原先被捕的革命党人被全部特赦,其中也包括那位要“引刀成一快”的刺客汪精卫。汪精卫作为革命党的代表,留在了敌人内部,常常向袁世凯灌输共和思想,并一再游说:“中国非共和不可,共和非公促成不可,且非公担任不可。”同黄兴一样,对袁许以首任大总统的职位。

    摄政王载沣交出权力,回家去做自己的醇亲王了,袁世凯则被任命为全权大臣,掌控了中央大权。唐绍仪作为全权大臣总代表,汪精卫、杨度等为随行参赞,同革命军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启了南北和谈。表面上看,北方要君宪,南方主共和,谈判桌上原本少不了一番唇枪舌剑,但因为北方代表唐绍仪自己也倾向共和,经过5次会谈,很快就有了共识:各省出代表3人,召开国民会议,投票解决国体问题。

    在媒体聚焦的南北谈判背后,政治上的秘密交易也在进行。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的亲信廖宇春,在上海见到黄兴委托的江苏革命军参谋长顾忠琛,双方订下密约:“确定共和政体;优待皇室;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南北满汉军出力将士,各享其应得之优待,并不负战时害敌之责任;同时组织临时议会,恢复各地秩序”。此举意义重大,后来钱基博对学生沈云龙说:“谈史实者,知辛亥南北和议代表之为伍廷芳、唐绍仪,而不知和议之成,实成于顾忠琛、廖宇春之磋订五条草约也。”

    大清朝只能束手待毙

    在南北双方谈得差不多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变故,那就是孙中山回国,并被各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有了同清政府对等的地位。当然,对于袁世凯同革命军的密约,孙中山也是知情的。为了安抚袁世凯,孙中山特意发电,解释革命军需要一个统一的机构,自己只是暂代职务,“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希望袁“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

    袁世凯大失所望之下,令冯国璋、段祺瑞、张怀芝等数十位北洋军将领联名通电,反对实行共和,拥护清室。唐绍仪被勒令辞职,袁世凯要亲自主持和议。这时,孙中山的第二封解释电报来了,“如清帝宣布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则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才算是让袁世凯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不过袁世凯想当这个总统也并不容易,他固然可以凭手中北洋军威胁清廷,让隆裕太后乖乖交出政权,但那样自己欺负孤儿寡母,当王莽、董卓的名声也板上钉钉了。总统要当,这篡位的罪名又要推出去。袁世凯正在犯 愁,革命党就出手帮忙了。

    1月16日,袁世凯入宫,第一次请隆裕太后同意退位,以“顺应民心”。回府途中,袁世凯遇刺,多名侍卫被炸死。黄芝萌、张先培等杀袁世凯,是看他首鼠两端,意图为共和去一阻碍。谁知这次失败的刺杀行动竟帮了袁世凯一个大忙,满朝大臣原以为他和革命党是一伙的,联合起来推翻朝廷。现在这么一看,革命党是要往死里整这位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在朝中的阻力一下少了很多。他趁机请假回家,闭门不出。

    满朝的亲王、贝勒当然不能眼看大清三百年基业拱手相让,在御前会议上反对退位。他们成立“君主立宪维持会”(即宗社党),要求对抗革命军。宗室鹰派领袖良弼对袁世凯说:“若将我朝天下断送汉人,我辈决不容忍,愿同阁下同归澌灭。”谁知,他话才出口,当天晚上就被革命党彭家珍炸成重伤,几天后去世。那些反对和议,叫嚣同革命党战斗到最后的亲贵们,再也不敢言语。大清朝失去了最后的支持者。

    隆裕太后除了屈服以外,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她让梁士诒转告袁世凯:“我母子二人性命操于尔等之手,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隆裕太后加封袁世凯为“一等侯爵”,此前只有曾国藩以汉人的身份,获得过这一殊荣。

    1912年2月5日,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了——在一个月前刚刚联名拥护清室的北洋将领们,调转枪口,要求“立即实行共和”。如果朝廷不同意的话,段祺瑞等就要“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这之后,直隶总督张镇芳领衔,署两江总督张勋、安徽巡抚张怀芝、河南巡抚齐跃琳、吉林巡抚陈昭常、署山东巡抚张广建等地方首长,也一致要求朝廷“宣布共和”。

    作为大清的臣子,袁世凯为清室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为他们争取了一个还不错的条件,主要包括两点:允许溥仪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内,保留皇帝尊号;民国政府每年拨给清室400万元经费。1912年2月12日,清室颁布退位诏书,称“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并“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南京临时政府信守承诺,由临时参议院全票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参考资料:张国淦《北洋述闻》、陈志让《袁世凯传》、丁健《试论辛亥年袁世凯复出时的心路历程》、刘路生《袁世凯辛亥复出条件考》、农伟雄《袁世凯与南北议和新论》等)

TAG标签: 袁世凯

猜你喜欢
  •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赏析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萍[注]洲。 注:萍为草头加频同样写闺思,却以记事领起,紧扣一个“望

  • 苏轼的故事:少年逃婚晚年纳妾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慧庆寺玉兰记(清)戴名世

    慧庆寺距阊门四五里而遥[1],地僻而鲜居人,其西南及北,皆为平野。岁癸末、甲申间[2],秀水朱竹垞先生赁僧房数间[3],著书于此。生生旧太史[4],有名声,又为巡抚宋公重客[5],宋公时时造焉[6]。

  • 黄庭坚《菩萨蛮》全诗赏析

    轻风袅断沈烟炷。霏微尽日寒塘雨。残绣没心情。鸟啼花外声。离愁难自制。年少乖盟誓。寂寞掩朱门。罗衣空泪痕。

  • 苏洵《自尤》全诗赏析

    五月之旦兹何辰,有女强死无由伸。嗟予为父亦不武,使汝孤冢埋冤魂。死生寿夭固无定,我岂以此辄怨人。当时此事最惊众,行道闻者皆醉辛。余家世世本好学,生女不独治组{左纟右川}。读书未省事华饰,下笔亹亹能属文

  • 张可久《人月圆 子昂学士小景 北曲聊乐府续集吴监》全诗赏析

    西风曾放蓝溪棹,月冷玉壶秋。粼粼浅水,丝丝老柳,点点盟鸥。翰林新画,云山古色,老我清愁。淡烟浑似,以高祠下,七里滩头。

  • 中国古代的酷吏政治和严刑峻法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以至于千古不朽之史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专列“酷吏列传”以作评说,从此之后酷吏就成为中国史家言说历史时不可或缺的一类特殊人物了。其实在太史公笔下,风起于青萍

  • 送左未生南归序(清)方苞

    左君未生与余未相见[1],而其精神、志趋、形貌、辞气[2],早熟悉于刘北固、古塘及宋潜虚[3],既定交,潜虚、北固各分散。余在京师、及归故乡,惟与未生游处为长久[4]。北固客死江夏[5],余每戒潜虚:

  • 十句秋天诗词:不叹愁绪,只言秋好!

    诗句描写秋日山水、风物之物,寄寓了诗人对秋天深深的欢悦之情,与古代诗人对秋常怀悲的寻常思路大不一样。

  • 重读《枫桥夜泊》

    重读《枫桥夜泊》 徐有富 有许多千古名篇常读常新,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是这么一首诗。最近在2010年7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副刊《后海》中,读到一篇《苏州三趣》,作者唐先田先生对该诗

相关栏目:
  • 历史人物
  • 野史秘闻
  • 上古传说
  • 夏商周历史
  • 春秋战国历史
  • 秦朝历史
  • 汉朝历史
  • 三国历史
  • 魏晋南北朝
  • 隋朝历史
  • 唐朝历史
  • 宋朝历史
  • 元朝历史
  • 明朝历史
  • 清朝历史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