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稗史集传·潘纯传》原文及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9 05:06:29阅读:146

稗史集传

原文:

  潘纯,字子素,庐州人也。少有俊才,游京师。一时文学之士贵卿之家争延致之每宴集辄云潘君不在令人无欢闻其至皆倒屣出迎及谈笑大噱一座为倾尝著《衮卦》以讽切当世,其初之辞曰“出门即衮,永无咎也”。其上曰:“以衮受爵,亦不足贵也。”或以达于文宗皇帝,欲系治之。亡徙江湖间,遇有以君事为滑稽士解者,事乃得释。因客江南,值京师所与游者平章事吴公可堂等皆持节在外,遂往来诸公间,名声藉甚。而江南大姓慕君气势,望风承谒。于是挈妻子居东吴,日与诸贵人觞咏为乐,所赋诗音节精丽,李义山、温庭筠辈不能过也。至正壬辰间,兵起淮东西。淮南行省郎公曹公德照雅君言于上官,具书币辟参军谋事,君度不可为,谢遣使者,移家避地于越。时太尉高公为御史大夫,开行台于会稽,以君为上客,与参谋议。而大夫之子安为枢密院官判,掌兵柄。恃己为父客,以安事语大夫,公因召训戒。安忿惧,遂中君于法械,系以吏,送还吴郡。行次萧山道中,拉杀之,以暴疾闻。其子谷间走,窃得其尸,藏之会稽岳王坟。僧可观请于谷,葬君西湖岳王墓侧,大夫公不知也。

  论曰:祸其可避乎?以郭璞之智而不能免,祸不可避也。果不可避乎?孔子微服而过,有避之道矣。必也尽其避之道,然后听于天,斯可以言命也。君尝约予避地,予留以全,君往以毙,其故何耶?君知避其身不知避其言,岂独兵之能杀身也哉?日见太山而不睹眉睫,祸所由来矣。《易》曰:“言行,君子之枢机也”,可不慎乎!                     

(选自《稗史集传·潘纯传》)

译文:

  潘纯字子素,是庐州人。少年便有卓越的才能。在京师交游,当时从事文学的读书人和贵族官员之家争相邀请他,(大家)常常在宴会聚集的时候说:“潘君不在,让大家没有值得高兴的见闻可听。”等到他到来的时候,大家都慌乱中把鞋子穿倒去迎接他,等到他谈笑得非常滑稽之时,在座的人都为他倾倒。潘纯曾经写了《衮卦》来严厉讽刺当世之人,文章最开始的话说“出门就滚,永远不会犯错”。那上面又说:“凭借滚来得到封爵,不也很可贵吗?”有人把这件事上报给了文宗皇帝,皇帝想要将他逮捕治罪。于是潘纯逃亡、迁徙到江湖之中,遇到有把这此人当做滑稽之人来开脱的人,这件事才得到解决。于是他流落江南,恰逢在京师所交往的平章事吴可堂大人等人都出使在外,他便来往于诸位大人之间,声名很大。而且江南的豪门大族仰慕他的风采,听到他的消息便准备拜谒。于是他带着妻子和孩子住在东吴,整天和贵人们喝酒唱歌为乐,他写的诗歌声音节奏精工华丽,即使是李商隐和温庭筠之类的人都无法超过。至正壬辰年间,兵乱起于淮河东西两岸。淮南行省郎公曹德照多次向上级官员推荐潘纯,准备好了文书和礼物来招请他担任参军谋事,他考虑认为不能去,于是拒绝并送走了使者,搬家到越地以躲避吴地(的招请)。这个时候太尉高公担任御史大夫,在会稽设立行台,把潘纯当做上宾来对待,让他参与谋划议论。高大夫的儿子高安担任枢密院判官,掌握兵权。潘纯仗着自己是高安父亲的客人,把高安的事情告诉了高大夫,高大夫于是召来高安训斥告诫。高生气、害怕,于是用法械来打击他,让官吏抓住他送回吴郡。走到萧山道路中的时候,用杖打死了他并以暴病的名义向上回报。他的儿子潘谷从小路逃走,偷到了他的尸体,将他埋在会稽岳王墓。可观和尚向潘谷请求,将他葬在会稽岳王墓旁边,御史大夫并不知道。

  评论说:祸难道可以躲避吗?凭借郭璞的智慧尚且不能避免,祸是不能躲避的啊。(但)孔子唯隐蔽身份改换平民衣服躲过了(祸害),(可见)有躲避的方法啊。一定是用尽了避祸的方法,然后听凭天意,才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潘君曾经约我一起避开某地,我留下来然后保全了自我,他走了然后被杀死,这是什么原因呢?潘君知道躲避身体(的祸害)而不知躲避言语(的祸害),难道只有兵器能杀害身体吗?在太阳下看得见泰山却看不见自己的眉毛和睫毛,这就是祸害所来的原因啊。《易经说》:“言行是君子的关键”,难道可以不慎重吗?

相关练习:    


稗史集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6题。

潘纯,字子素,庐州人也。少有俊才,游京师。一时文学之士贵卿之家争延致之每宴集辄云潘君不在令人无欢闻其至皆倒屣出迎及谈笑大噱一座为倾尝著《衮卦》以讽切当世,其初之辞曰“出门即衮,永无咎也”。其上曰:“以衮受爵,亦不足贵也。”或以达于文宗皇帝,欲系治之。亡徙江湖间,遇有以君事为滑稽士解者,事乃得释。因客江南,值京师所与游者平章事吴公可堂等皆持节在外,遂往来诸公间,名声藉甚。而江南大姓慕君气势,望风承谒。于是挈妻子居东吴,日与诸贵人觞咏为乐,所赋诗音节精丽,李义山、温庭筠辈不能过也。至正壬辰间,兵起淮东西。淮南行省郎公曹公德照雅君言于上官,具书币辟参军谋事,君度不可为,谢遣使者,移家避地于越。时太尉高公为御史大夫,开行台于会稽,以君为上客,与参谋议。而大夫之子安为枢密院官判,掌兵柄。恃己为父客,以安事语大夫,公因召训戒。安忿惧,遂中君于法械,系以吏,送还吴郡。行次萧山道中,拉杀之,以暴疾闻。其子谷间走,窃得其尸,藏之会稽岳王坟。僧可观请于谷,葬君西湖岳王墓侧,大夫公不知也。

论曰:祸其可避乎?以郭璞之智而不能免,祸不可避也。果不可避乎?孔子微服而过,有避之道矣。必也尽其避之道,然后听于天,斯可以言命也。君尝约予避地,予留以全,君往以毙,其故何耶?君知避其身不知避其言,岂独兵之能杀身也哉?日见太山而不睹眉睫,祸所由来矣。《易》曰:“言行,君子之枢机也”,可不慎乎!                    

(选自《稗史集传·潘纯传》)

(原创)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一时文学之士/贵卿之家争延/致之每宴集辄云/潘君不在令人无欢/闻其至/皆倒屣/出迎及谈笑/大噱/一座为倾

B.一时文学之士/贵卿之家争延致之/每宴集辄云/潘君不在令人无欢/闻其至/皆倒屣/出迎/及谈笑大噱/一座为倾

C.一时文学之士/贵卿之家争延/致之每宴集辄云/潘君不在令人无欢/闻其至/皆倒屣出迎/及谈笑大噱/一座为倾

D.一时文学之士/贵卿之家争延致之/每宴集辄云/潘君不在令人无欢/闻其至/皆倒屣出迎/及谈笑大噱/一座为倾

(原创)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持节,官员持帝王信物外出办事,《苏武传》“武以中郎将持节” 的“持节”也是此意。             

B.行省,行中书省简称,元代中央行政机关管辖的行政机构,明以后保留这个称谓,简称省。                

C.辟,选拔任用人才为官的方式。唐代实行察举征辟制,皇帝召选官员为辟,州郡召请为征。                 

D.枢密院,宋元中央军事机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是副相,帮助皇帝掌握军权,以削弱相权。

(原创)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或以达于文宗皇帝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值京师所与游者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祸其可避乎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言行,君子之枢机也             寡人民不加多,何也

(原创)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潘纯以文获罪,以文得名。他讽刺那些以卑下行径躲避祸端、获取官爵的人,差点被抓住治罪;他也凭借文学才能获得了文士、贵卿的礼遇。

B.潘纯择地避难,考虑周全。淮南官员多次向上级推荐,请他出任当地官员,他担心兵灾,拒绝邀请;他随后迁到会稽,在太尉官署中担任幕僚。

C.潘纯言事不慎,惨遭杀戮。他将高安的事情透露给御史高大夫,导致高安被高大夫训诫;高安愤恨不已,并设计杀害了他。

D.作者惋惜潘纯,分析其疏漏。作者认为命中有难则不易躲避,但要学习孔子有避祸之道;潘纯虽然懂得避地,但不知避言,祸害是言行招来的。

(原创)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日见太山而不睹眉睫,祸所由来矣。

答案:

12. 答案:D

13. 答案:C(察举征辟制是汉代制度,唐代实科举制。)

14. 答案:B (A项第一个“以”是“以之”的省略,“以”作介词,翻译为“把”;“以愚黔首”的“以”表目的。B项,“所”加动词构成名词结构。C项,第一个“其”是疑问副词,翻译为“难道”;第二个“其”是连词,表选择,翻译为“是······还是”。D项,第一个“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表肯定;第二个“也”是疑问语气词。)

15. 答案:B。“多次推荐”在文中没有体现;“担心兵灾”不确实,因为文中只说“度之”,并未说“之”是什么;他随后迁到“会稽”也不对,原文是“越地”。

16. 答案:在太阳下(每天)看见泰山,却看不见眉毛和睫毛(眼前之事),这就是祸患到来的原因啊。(“日”翻译为状语1分,“而”“不见眉睫”“所由来”1点1分,整体句意通顺1分)

译文:

潘纯字子素,是庐州人。少年便有卓越的才能。在京师交游,当时从事文学的读书人和贵族官员之家争相邀请他,(大家)常常在宴会聚集的时候说:“潘君不在,让大家没有值得高兴的见闻可听。”等到他到来的时候,大家都慌乱中把鞋子穿倒去迎接他,等到他谈笑得非常滑稽之时,在座的人都为他倾倒。潘纯曾经写了《衮卦》来严厉讽刺当世之人,文章最开始的话说“出门就滚,永远不会犯错”。那上面又说:“凭借滚来得到封爵,不也很可贵吗?”有人把这件事上报给了文宗皇帝,皇帝想要将他逮捕治罪。于是潘纯逃亡、迁徙到江湖之中,遇到有把这此人当做滑稽之人来开脱的人,这件事才得到解决。于是他流落江南,恰逢在京师所交往的平章事吴可堂大人等人都出使在外,他便来往于诸位大人之间,声名很大。而且江南的豪门大族仰慕他的风采,听到他的消息便准备拜谒。于是他带着妻子和孩子住在东吴,整天和贵人们喝酒唱歌为乐,他写的诗歌声音节奏精工华丽,即使是李商隐和温庭筠之类的人都无法超过。至正壬辰年间,兵乱起于淮河东西两岸。淮南行省郎公曹德照多次向上级官员推荐潘纯,准备好了文书和礼物来招请他担任参军谋事,他考虑认为不能去,于是拒绝并送走了使者,搬家到越地以躲避吴地(的招请)。这个时候太尉高公担任御史大夫,在会稽设立行台,把潘纯当做上宾来对待,让他参与谋划议论。高大夫的儿子高安担任枢密院判官,掌握兵权。潘纯仗着自己是高安父亲的客人,把高安的事情告诉了高大夫,高大夫于是召来高安训斥告诫。高生气、害怕,于是用法械来打击他,让官吏抓住他送回吴郡。走到萧山道路中的时候,用杖打死了他并以暴病的名义向上回报。他的儿子潘谷从小路逃走,偷到了他的尸体,将他埋在会稽岳王墓。可观和尚向潘谷请求,将他葬在会稽岳王墓旁边,御史大夫并不知道。

评论说:祸难道可以躲避吗?凭借郭璞的智慧尚且不能避免,祸是不能躲避的啊。(但)孔子唯隐蔽身份改换平民衣服躲过了(祸害),(可见)有躲避的方法啊。一定是用尽了避祸的方法,然后听凭天意,才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潘君曾经约我一起避开某地,我留下来然后保全了自我,他走了然后被杀死,这是什么原因呢?潘君知道躲避身体(的祸害)而不知躲避言语(的祸害),难道只有兵器能杀害身体吗?在太阳下看得见泰山却看不见自己的眉毛和睫毛,这就是祸害所来的原因啊。《易经说》:“言行是君子的关键”,难道可以不慎重吗?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璎宁《老君庙,那条红绸带》

    老君庙,那条红绸带“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纸媒上读到老子这些充满哲理的话语时,总是觉得自己是

  • 《洞仙歌·卖花担上》赏析

    这首词的作者戴复古,终生仕途失意,浪迹江湖,生活贫穷之状况可想而知。他的词作不多仅存四十余首,风格接近他的老师陆游。其主要内容之一,是歌唱自己的“一片忧国丹心”(《大江西上曲》)。明代毛晋辑《宋六十家

  • 苏轼词,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

  • 成群结队造句八则

    【成群结队解释】聚集起来,结成一群,一伙。也作“成群结伙”。 【成群结队造句】 ①青年读书人成群结队地去京都,官兵把铁路拆断了。 ②八月中秋时节,人们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去钱塘江观潮。 ③当我刚走近那蜜

  • 高考文言文复习如何突破

    高考文言文复习如何突破   作为一个现代人,即使知道古代的语言很简练,古代的一些诗词很美很有意境,古代衣服服饰很漂亮。然而作为欣赏不得不说它很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然而作为

  • 《黄仲本自浙西漕幕得倅临安暂往寓居德清遽然》鉴赏

    【原题】:黄仲本自浙西漕幕得倅临安暂往寓居德清遽然话别诗以送之

  • 《论语·公冶长》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论语·公冶长》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②,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 什么人天天过着刀刃生活? 答案:滑冰运动员

    脑经急转弯题目:什么人天天过着刀刃生活? 脑经急转弯解析:这和一种运动有关,在中国南方地区无法进行。速度非常快,是一项比较刺激的运动。 脑经急转弯答案:滑冰运

  • 初中古诗文名句情境默写训练试题及答案(五)

    (41)《浣溪沙》(晏殊)   1、晏殊《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2、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

  •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作者: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