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金部郎中赠兵部侍郎阎公神道碑铭并序》原文及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9 05:01:27阅读:695

欧阳修

原文:

  阎氏世家于郓。其先曰太原王宝,以武显于梁、晋之间,实佐庄宗,战河上,取常山,功书史官,爵有王土。郓之诸阎,皆王后也。周广顺二年,以郓州之钜野、郓城为济州,阎氏今为济州钜野人也。

  公生汉、晋之间,遭世多虞,虽出将家而不喜战斗,独好学,通三礼,颇习子、史,为文辞。是时钜野大贼有众千余人,以公乡里儒者,掠致贼中,问以谋略。公毅然未尝有所言。而为人状貌奇伟,举止严重,有威仪,贼皆惮之,莫敢害。贼平,公还乡里,以三礼教授弟子。大宋受命,天下将平,公乃出。以三礼举中建隆某年某科,历汉州之金堂、虢州之湖城二县尉,迁濮州濮阳令,皆有吏绩。

  太宗皇帝遣使者行视天下,使者还,言公可用。召见奏事,语音鬯然,殿中皆耸动。太宗奇之,拜太子洗马,知岳州。吴越忠懿王再朝京师,籍其所有浙东、西之地,纳之有司。天子以为新附之邦,乃以禁兵千人属公安抚其人,遂知苏州。五代之际,江海之间分为五,大者窃名号,其次擅征伐,故皆峻刑法,急聚敛,以制命于其民。越虽名为臣属之邦,然阂于江淮,与中国不相及者久矣。公以齐鲁之人,悉能知越风俗而揉以善政,或摩以渐,或革以宜,推凡上之所欲施,宽凡民之所不堪,恩涵泽濡,民以苏息。政成召还,以国子博士知济州,又知晋州。

  真宗即位,问公何在?左右具言所以然,即时召之。已在道,拜金部郎中、知青州。其后,郓州守臣某临遣,对殿上。真宗问郓去青远近,守臣对若干。真宗曰:“为吾告之,将召也。”已而见召,行至钜野,遇疾。使者临问慰赐,满百日,赐告下济州,伺疾少间,趋就道。已而疾病,以某年某月某日薨于济州,享年七十有七。赠兵部侍郎,葬于钜野大徐村。

  呜呼!士患不逢时;时逢矣,患人主之不知;知矣而不及用者,命也。惟公履道纯正,生于多艰,而卒遇太平,以奋其身,又遭人主之知,尝用矣,而不暇于大用以殁。殁而无章焉,则其遂不见于后世乎!

(选自《欧阳修集》)

译文:

  阎氏世代居住在郓城。他们的祖先是太原王阎宝,凭借着武功在后梁、后晋朝扬名。忠实辅佐庄宗,在黄河附近作战,夺取常山,功绩被史官记录,享有爵位和天子分封的土地。郓城的阎氏,都是太原王阎宝的后人。后周广顺二年把郓州的钜野和郓城两地合为济州,阎氏现在是济州钜野人。

  阎公出生于后汉、后晋之间,遭遇世间的很多忧患,虽然出生武将世家但是不喜欢战事和争斗,唯独喜欢学习,通晓三礼,熟习诸子百家和史书,能够写文章。当时在钜野一伙势力强大的盗贼有成员一千多人,认为(因为)阎公是乡里的读书人,把他掳掠到强盗中,向他询问计谋策略。阎公态度坚定,什么也不说。他外貌奇特不凡,举止庄严稳重,有威严的仪表,盗贼都很忌惮他,不敢加害。盗贼被平定后,阎公回到乡间,把三礼教授给学生。大宋接受天命,天下即将平定,阎公才出来做官。凭借三礼在建隆某年考中科举,历任汉州金堂县、虢州湖城县两地县尉,后来调任濮州濮阳县令,都有政绩。

  太宗皇帝派遣使者巡视天下,使者回来后,汇报阎公可以重用。召见他奏对,语音流畅,大殿上人们都很吃惊。太宗感到很惊奇,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岳州知州。吴越的忠懿王两次到京师朝见,登记他所拥有的浙东浙西的土地,交付给官府。皇帝认为(这个地区)是新归附的城邦,于是把一千多人的禁军交付给他,(让他)去安抚那里的百姓,于是任命他为苏州知州。五代的时候江海之间分为五部分,地方大的僭用帝王尊号,地方小一些的专权好战,所以都推行严苛的刑罚制度,急于聚敛财富,以这种方式管理百姓。越地虽然名义上是臣属之邦,但是被长江和淮河阻隔,与中原地区没有联系很久了。阎公是齐鲁之地的人,却详尽了解越地的风俗,用好的政策安抚百姓,或者教育感化,或者适当的改革,推行朝廷想要推行的政策,宽免所有的百姓不能承受的法令,用恩泽滋养润泽,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有政绩后被召还回京,以国子博士的身份担任济州知州,后来又担任晋州知州。

  宋真宗即位,问阎公在哪里。侍从详细的告诉他原委,(真宗)立刻召见他。(阎公)在(回京)的路上,任命他为金部郎中、青州知州。这之后,郓州的守臣将要被皇帝派遣,在大殿上奏对。真宗问他郓州距离青州的远近,守臣回答有多少距离。真宗说:“替我告诉他,我将要召见他。”不久被召见,走到钜野时生病。(皇帝)派使者去慰问赏赐,生病满一百天后,皇帝的命令下达到济州,等到疾病稍微好一些,赶快上路。不久病重,在某年某月某日在济州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追赠兵部侍郎,葬在钜野大徐村。

  哎,读书人最担心遇不上好时代;遇上好时代,又担心不被君主赏识;君主赏识却又来不及重用,那就是天命啊!阎公躬行正道,生于乱世,最终遇上太平盛世,发挥他的才智,又遇上君主赏识,曾经被任命为官,却没来得及被重用就过世了。死后没有文章(记录),那么他的事迹就不能流传后世了!

相关练习:    


欧阳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金部郎中赠兵部侍郎阎公神道碑铭并序

欧阳修

阎氏世家于郓。其先曰太原王宝,以武显于梁、晋之间,实佐庄宗,战河上,取常山,功书史官,爵有王土。郓之诸阎,皆王后也。周广顺二年,以郓州之钜野、郓城为济州,阎氏今为济州钜野人也。

公生汉、晋之间,遭世多虞,虽出将家而不喜战斗,独好学,通三礼,颇习子、史,为文辞。是时钜野大贼有众千余人,以公乡里儒者,掠致贼中,问以谋略。公毅然未尝有所言。而为人状貌奇伟,举止严重,有威仪,贼皆惮之,莫敢害。贼平,公还乡里,以三礼教授弟子。大宋受命,天下将平,公乃出。以三礼举中建隆某年某科,历汉州之金堂、虢州之湖城二县尉,迁濮州濮阳令,皆有吏绩。

太宗皇帝遣使者行视天下,使者还,言公可用。召见奏事,语音鬯然,殿中皆耸动。太宗奇之,拜太子洗马,知岳州。吴越忠懿王再朝京师,籍其所有浙东、西之地,纳之有司。天子以为新附之邦,乃以禁兵千人属公安抚其人,遂知苏州。五代之际,江海之间分为五,大者窃名号,其次擅征伐,故皆峻刑法,急聚敛,以制命于其民。越虽名为臣属之邦,然阂于江淮,与中国不相及者久矣。公以齐鲁之人,悉能知越风俗而揉以善政,或摩以渐,或革以宜,推凡上之所欲施,宽凡民之所不堪,恩涵泽濡,民以苏息。政成召还,以国子博士知济州,又知晋州。

真宗即位,问公何在?左右具言所以然,即时召之。已在道,拜金部郎中、知青州。其后,郓州守臣某临遣,对殿上。真宗问郓去青远近,守臣对若干。真宗曰:“为吾告之,将召也。”已而见召,行至钜野,遇疾。使者临问慰赐,满百日,赐告下济州,伺疾少间,趋就道。已而疾病,以某年某月某日薨于济州,享年七十有七。赠兵部侍郎,葬于钜野大徐村。

呜呼!士患不逢时;时逢矣,患人主之不知;知矣而不及用者,命也。惟公履道纯正,生于多艰,而卒遇太平,以奋其身,又遭人主之知,尝用矣,而不暇于大用以殁。殁而无章焉,则其遂不见于后世乎!

(选自《欧阳修集》)

5.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遭世多虞                         虞:忧患

B.籍其所有浙东、西之地             籍:登记

C.以禁兵千人属公安抚其人           属:交付

D.悉能知越风俗而揉以善政           悉:了解

6.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阎公的祖上是依靠武艺显名于唐末乱世的,后来依靠战功获得爵位。阎公出生武将世家,却凭借学识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

B.在治理吴越之地的过程中,阎公了解越地风俗,顺应民心,以施恩感化为主,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取得很好的效果。

C.宋真宗即位后,向侍从询问阎公,后来又几次召见,在阎公生病时还派遣使者前去慰问,都体现了宋初的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

D.欧阳修感慨:阎公出生乱世,后来虽然遇上太平盛世,但是无人赏识,没有受到重用就离世,死后也不被后世所知。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钜野大贼有众千余人,以公乡里儒者,掠致贼中,问以谋略。(5分)

(2)越虽名为臣属之邦,然阂于江淮,与中国不相及者久矣。(5分)

8.根据文章第三段内容,概括吴越之地难以治理的原因。(4分)

答案:

5.(3分)D(全部,详细)

6.(3分)D(阎公受到皇帝的赏识)

7.(10分)(1)(5分)当时钜野一伙势力强大的盗贼有成员一千多人,认为(因为)阎公是乡里的读书人,把他掳掠到强盗团伙中,向他询问计谋策略。(“众”“以……儒者”“掠”各1分,状语后置句1句,语意通顺1分)

(2)(5分)越地虽然名义上是臣属之邦,但是被长江和淮河阻隔,与中原地区没有联系很久了。(“名”“中国”“不相及”各1分,被动句1句,语意通顺1分)

8.(4分)原有主人,新近归附;土地割据,战乱频繁;苛政峻法,民不聊生;地势偏僻,与中原地区久无联系。(每点1分)

参考译文:

阎氏世代居住在郓城。他们的祖先是太原王阎宝,凭借着武功在后梁、后晋朝扬名。忠实辅佐庄宗,在黄河附近作战,夺取常山,功绩被史官记录,享有爵位和天子分封的土地。郓城的阎氏,都是太原王阎宝的后人。后周广顺二年把郓州的钜野和郓城两地合为济州,阎氏现在是济州钜野人。

阎公出生于后汉、后晋之间,遭遇世间的很多忧患,虽然出生武将世家但是不喜欢战事和争斗,唯独喜欢学习,通晓三礼,熟习诸子百家和史书,能够写文章。当时在钜野一伙势力强大的盗贼有成员一千多人,认为(因为)阎公是乡里的读书人,把他掳掠到强盗中,向他询问计谋策略。阎公态度坚定,什么也不说。他外貌奇特不凡,举止庄严稳重,有威严的仪表,盗贼都很忌惮他,不敢加害。盗贼被平定后,阎公回到乡间,把三礼教授给学生。大宋接受天命,天下即将平定,阎公才出来做官。凭借三礼在建隆某年考中科举,历任汉州金堂县、虢州湖城县两地县尉,后来调任濮州濮阳县令,都有政绩。

太宗皇帝派遣使者巡视天下,使者回来后,汇报阎公可以重用。召见他奏对,语音流畅,大殿上人们都很吃惊。太宗感到很惊奇,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岳州知州。吴越的忠懿王两次到京师朝见,登记他所拥有的浙东浙西的土地,交付给官府。皇帝认为(这个地区)是新归附的城邦,于是把一千多人的禁军交付给他,(让他)去安抚那里的百姓,于是任命他为苏州知州。五代的时候江海之间分为五部分,地方大的僭用帝王尊号,地方小一些的专权好战,所以都推行严苛的刑罚制度,急于聚敛财富,以这种方式管理百姓。越地虽然名义上是臣属之邦,但是被长江和淮河阻隔,与中原地区没有联系很久了。阎公是齐鲁之地的人,却详尽了解越地的风俗,用好的政策安抚百姓,或者教育感化,或者适当的改革,推行朝廷想要推行的政策,宽免所有的百姓不能承受的法令,用恩泽滋养润泽,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有政绩后被召还回京,以国子博士的身份担任济州知州,后来又担任晋州知州。

宋真宗即位,问阎公在哪里。侍从详细的告诉他原委,(真宗)立刻召见他。(阎公)在(回京)的路上,任命他为金部郎中、青州知州。这之后,郓州的守臣将要被皇帝派遣,在大殿上奏对。真宗问他郓州距离青州的远近,守臣回答有多少距离。真宗说:“替我告诉他,我将要召见他。”不久被召见,走到钜野时生病。(皇帝)派使者去慰问赏赐,生病满一百天后,皇帝的命令下达到济州,等到疾病稍微好一些,赶快上路。不久病重,在某年某月某日在济州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追赠兵部侍郎,葬在钜野大徐村。

哎,读书人最担心遇不上好时代;遇上好时代,又担心不被君主赏识;君主赏识却又来不及重用,那就是天命啊!阎公躬行正道,生于乱世,最终遇上太平盛世,发挥他的才智,又遇上君主赏识,曾经被任命为官,却没来得及被重用就过世了。死后没有文章(记录),那么他的事迹就不能流传后世了!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战国策·苏秦自燕之齐拼音版、注音版

    文言文之家为您整理战国策·苏秦自燕之齐拼音版、注音版,欢迎阅读。战国策·苏秦自燕之齐注音版《 苏sū秦qín自zì燕yàn之zhī齐qí 》 苏sū秦qín自zì燕yàn之zhī齐qí , 见jiàn

  • 叙事诗

    叙事诗 即讲述故事的诗歌,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史诗及民谣两大类型。有人认为传奇诗歌应当列为叙事诗歌的第三种类型,但是因

  • 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和答案:出师表

    语文文言文理解试题和答案:出师表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1—15题。(15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

  • 与李杲堂陈介眉书·(清)黄宗羲

    与李杲堂[1]陈介眉[2]书·(清)黄宗羲 万充宗[3]传喻,以高旦中志铭中有两语,欲弟易之,稍就圆融[4]。其一谓“旦中之医行世,未必纯以其术”;其一谓“身名就剥”之句。弟文不足传世,亦何难迁就其说

  • 常用英语谚语100句 知足常乐 Content is better than riches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Nopains,nogains. 2.祸从口出言多必失Thetonguecutsthethroat. 3.一箭双雕,一石二鸟Astonekillstwobirds. 4.骄兵必败

  • 义鹊的文言文翻译

    义鹊的文言文翻译   喜鹊只是一种鸟类,却能如此懂得怜悯、爱护弱者,这样讲仁讲义。而有些人却毫无人性,不仁不义,因此,他们是连禽兽都不如的。下面是义鹊的文言文翻译请参考! 

  • 《醉花阴》漱玉词赏析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 古代官员的“俸禄”是多少

    古代官员的“俸禄”是多少俸禄,是指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有土地、实物、钱币等形式。历代的俸禄制度都有所差异。商周时期,官吏由贵族担任,拥有封邑、禄田,所以便以封地收入为俸禄,朝廷不

  • 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技巧

    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技巧   一、加。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单音节变双音节。如: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  译

  •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处】唐·李商隐《登乐游原》。【译注】傍晚时我的心情不佳,驾车登上了古代的乐游原,观看长安城的晚景。那夕阳金光返照,景色是多么动人。很可惜,只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