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清史稿·邓承修传》原文及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9 04:56:50阅读:637

清史稿

原文:

  邓承修,字铁香,广东归善人。举咸丰十一年乡试,入赀为郎,分刑部。转御史,遭忧归。光绪初,服阕,起故官。与张佩纶等主持清议,多弹击,号曰“铁汉”。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久之,迁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人愿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旋与司业潘衍桐密上间敌五策,并劾李鸿章定和之疏。亡何,法果败盟,侵台湾鸡笼,枢臣议和战未决。于是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明年,赴天津佐鸿章与法使巴特纳商和约,定新约十款。还,乞归省。未出都,命赴广西与法使会勘中、越分界,至则单骑出关会法使浦理燮。浦理燮欲先勘原界,承修据约欲先改正界限,不相下,乃阳以文渊、保乐、海宁归我,而阴电其驻京使臣,诋承修违约争执,谓非先勘原界,势将罢议。朝廷不获已,许之。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光绪十二年,法人别遣狄隆·狄塞尔来会。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于是首议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隶越。承修指图籍抗争,狄使不能屈,欲分白龙尾半之左归我而右归越。承修以其地为钦海外户,法得之则内逼防城,外断东兴、思勒,是无钦、廉也。议久之,暂与定约三条,犹未决,而狄使竟以兵力驱江平、黄竹居民内徙。朝廷虑启边衅,命先勘钦西至桂省全界,承修遂与订定清约,语详《邦交志》。十四年,谢病归,主讲丰湖书院,读书养母。十七年,卒于惠州。

(节选《清史稿·邓承修传》)

译文:

  邓承修,字铁香,是广东归善(惠州)人。咸丰十一年乡试中举,捐钱买了郎中的官职,分到了刑部,后调任御史,任上遇到父亲去世,辞官归家守孝。光绪初年,服丧期满,起用担任旧职。和张佩纶等人一起主持公正的言论,经常弹劾揭发有罪的官员,号称“铁汉”。先后上疏认为,就科举中榜者姓氏作为赌注的行为大大违背了政治体制的本意;侵占关税的行为,减少了国库的收入。因为考场一直以来存在弊端,他上书陈述七件事来纠正这种现象;因为官员治理一直以来也有弊端,他上书陈述八件事来肃清这种现象。过了许久,升职为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国人希望与大清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邓承修联合台谏官一起上书皇上,竭力劝说和约不可靠。随即和司业潘衍桐秘密上奏离间敌人的五个策略,并且弹劾李鸿章商定和议时疏忽职守。没过多久,法国人果然破坏了盟约,入侵台湾鸡笼州,宰辅重臣们商议是和是战没有结果。于是,邓承修两次上书陈述三个应敌策略。从这件事后,他总共十三次上书陈述用兵事宜,多被皇上采纳。第二年,邓承修赶赴天津协助李鸿章与法国使者巴特纳商议和约,制定十项新条款。回朝后,邓承修请求回老家探亲。还没出京都,又受命赶赴广西和法国使者会面,商讨划分中越边界问题。到了广西后他就独身骑马出关与法国使者浦理燮见面。浦理燮想先按原来界限划分,邓承修根据条约想先更正界限后再划分。二人互不相让,浦理燮于是表面上把文渊、保乐、海宁划分归中方,然而暗地里却发电报给法国驻京使臣,诋毁邓承修违反和约起了争执,说如果不按之前的界限划分,势必停止议和。朝廷迫不得已,答应了法国的请求,邓承修于是有关于三个难点两个害处的奏折发电报回朝廷,奏疏递上朝廷后,皇上不理睬。光绪十二年,法国人另外派遣狄隆·狄塞尔来会谈。刚好碰到法国官员鲁倪思海被越南人杀害,狄隆·狄塞尔害怕,却又感到羞耻因而忌讳谈这件事,坚持要求按照地图来划分界限,朝廷的旨意是同意。于是第一次商议把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让给越南。邓承修指着地图和户口名册据理力争,狄隆·狄塞尔不能使他屈服,想分白龙尾左半边归中方而右半边归越南。邓承修认为这块地是钦海的屏障,如果法国得到它,那么对内将逼近防城,对外则是阻断了东兴、思勒两个地方,这就会丧失钦州、廉州了。商议了很久,暂时定了三条约定,还没最后决定,然而狄隆·狄塞尔竟然用武力驱赶江平、黄竹的百姓向内地迁徙。朝廷担心又将会挑起边疆的战争,命令邓承修先划分勘定钦州西边到广西全省的界限,邓承修于是和法国签订清约,《邦交志》一书中有详细记载。光绪十四年,邓承修托病辞官,在惠州丰湖书院担任主讲,讲学读书、赡养母亲。光绪十七年,在惠州逝世。

相关练习:    


清史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邓承修,字铁香,广东归善人。举咸丰十一年乡试,入赀为郎,分刑部。转御史,遭忧归。光绪初,服阕,起故官。与张佩纶等主持清议,多弹击,号曰“铁汉”。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久之,迁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人愿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旋与司业潘衍桐密上间敌五策,并劾李鸿章定和之疏。亡何,法果败盟,侵台湾鸡笼,枢臣议和战未决。于是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明年,赴天津佐鸿章与法使巴特纳商和约,定新约十款。还,乞归省。未出都,命赴广西与法使会勘中、越分界,至则单骑出关会法使浦理燮。浦理燮欲先勘原界,承修据约欲先改正界限,不相下,乃阳以文渊、保乐、海宁归我,而阴电其驻京使臣,诋承修违约争执,谓非先勘原界,势将罢议。朝廷不获已,许之。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光绪十二年,法人别遣狄隆·狄塞尔来会。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于是首议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隶越。承修指图籍抗争,狄使不能屈,欲分白龙尾半之左归我而右归越。承修以其地为钦海外户,法得之则内逼防城,外断东兴、思勒,是无钦、廉也。议久之,暂与定约三条,犹未决,而狄使竟以兵力驱江平、黄竹居民内徙。朝廷虑启边衅,命先勘钦西至桂省全界,承修遂与订定清约,语详《邦交志》。十四年,谢病归,主讲丰湖书院,读书养母。十七年,卒于惠州。

(节选《清史稿·邓承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B.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C.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D.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科举考试在明朝时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B.遭忧,也称“丁忧”或“丁艰”。封建时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三年(一般为二十七个月)。

C.枢臣,“枢”是指门上的转轴,引申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枢臣即指宰辅重臣。

D.图籍,也称“图簿”,即地图和户口册,代指疆土和人口。《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鲍彪注:“土地之图,人民金谷之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承修敢于直谏,痛陈时弊。和张佩纶等人主持清议,他经常弹劾揭发有罪的官员,被人称为“铁汉”。他先后上书“陈七事”“陈八事”,直指当时社会弊端。

B.邓承修目光长远,足智多谋。法国人想与大清缔结和约,他认为法国人的和约不可靠,上书竭力规劝皇上。随即和司业潘衍桐秘密上奏离间敌人的五个策略。没过多久,法国人果然破坏了盟约,入侵台湾鸡笼州。

C.邓承修不卑不亢,不畏强权。与法国缔结和约讨论中越边界问题时,法国使者想先按原来界限划分,他却据理力争,法国使者不能使他屈服。

D.邓承修尽忠职守,深受重用。在朝廷为官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针对时政,屡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5分)

(2)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5分)

答案:

10. B 【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11. A 【“乡试”多在八月举行,因而称“秋闱”。“会试”多在春季举行,称“春闱”。】

12. D 【在与法使浦理燮谈判后,邓承修有三难二害之电奏朝廷,他的上疏,皇帝并没有理会。】

13. (1)于是,邓承修两次上书陈述三个应敌策略。从这件事后,他总共十三次上书谈论军事,多被皇上采纳。(得分点:“再”“陈”“凡”“见”各1分,句意1分)

(2)刚好碰到法国官员鲁倪思海被越南人杀害,狄隆狄塞尔害怕,却又感到羞耻因而忌讳谈这件事,坚持要求按照地图来划分界限,朝廷下诏批复同意。(得分点:“适”“耻”“讳其事”“报可”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邓承修,字铁香,是广东归善(惠州)人。咸丰十一年乡试中举,捐钱买了郎中的官职,分到了刑部,后调任御史,任上遇到父亲去世,辞官归家守孝。光绪初年,服丧期满,起用担任旧职。和张佩纶等人一起主持公正的言论,经常弹劾揭发有罪的官员,号称“铁汉”。先后上疏认为,就科举中榜者姓氏作为赌注的行为大大违背了政治体制的本意;侵占关税的行为,减少了国库的收入。因为考场一直以来存在弊端,他上书陈述七件事来纠正这种现象;因为官员治理一直以来也有弊端,他上书陈述八件事来肃清这种现象。过了许久,升职为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国人希望与大清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邓承修联合台谏官一起上书皇上,竭力劝说和约不可靠。随即和司业潘衍桐秘密上奏离间敌人的五个策略,并且弹劾李鸿章商定和议时疏忽职守。没过多久,法国人果然破坏了盟约,入侵台湾鸡笼州,宰辅重臣们商议是和是战没有结果。于是,邓承修两次上书陈述三个应敌策略。从这件事后,他总共十三次上书陈述用兵事宜,多被皇上采纳。第二年,邓承修赶赴天津协助李鸿章与法国使者巴特纳商议和约,制定十项新条款。回朝后,邓承修请求回老家探亲。还没出京都,又受命赶赴广西和法国使者会面,商讨划分中越边界问题。到了广西后他就独身骑马出关与法国使者浦理燮见面。浦理燮想先按原来界限划分,邓承修根据条约想先更正界限后再划分。二人互不相让,浦理燮于是表面上把文渊、保乐、海宁划分归中方,然而暗地里却发电报给法国驻京使臣,诋毁邓承修违反和约起了争执,说如果不按之前的界限划分,势必停止议和。朝廷迫不得已,答应了法国的请求,邓承修于是有关于三个难点两个害处的奏折发电报回朝廷,奏疏递上朝廷后,皇上不理睬。光绪十二年,法国人另外派遣狄隆·狄塞尔来会谈。刚好碰到法国官员鲁倪思海被越南人杀害,狄隆·狄塞尔害怕,却又感到羞耻因而忌讳谈这件事,坚持要求按照地图来划分界限,朝廷的旨意是同意。于是第一次商议把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让给越南。邓承修指着地图和户口名册据理力争,狄隆·狄塞尔不能使他屈服,想分白龙尾左半边归中方而右半边归越南。邓承修认为这块地是钦海的屏障,如果法国得到它,那么对内将逼近防城,对外则是阻断了东兴、思勒两个地方,这就会丧失钦州、廉州了。商议了很久,暂时定了三条约定,还没最后决定,然而狄隆·狄塞尔竟然用武力驱赶江平、黄竹的百姓向内地迁徙。朝廷担心又将会挑起边疆的战争,命令邓承修先划分勘定钦州西边到广西全省的界限,邓承修于是和法国签订清约,《邦交志》一书中有详细记载。光绪十四年,邓承修托病辞官,在惠州丰湖书院担任主讲,讲学读书、赡养母亲。光绪十七年,在惠州逝世。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处】唐·李白《望庐山瀑布》【译注】飞泻的流水直落三千尺,真 让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上坠落下来。 三千尺:形容落差大,非实指。九天:天 的最高层,古人认为天有九

  • 中学生文言文自荐上武大

    中学生文言文自荐上武大   央广网北京8月14日消息(记者吴喆华)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古人风雅,常常将诗作为自荐信。一些文人墨客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时常会向达官贵人

  • 落花原文翻译_注释_赏析

    原文落花朱淑真连理枝头花正开⑴,妒花风雨便相催⑵。愿教青帝常为主⑶,莫遣纷纷点翠苔⑷。注释⑴连理枚:两棵树连生在—起,枝叶交缠。诗人常以之比喻夫妻恩爱。⑵催:催促。⑶愿:希望。青帝:传说中的春神,主管

  • 送张舍人之江东全文翻译(李白)

    送张舍人之江东全文: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送张舍人之江东全文翻译:张舍人这次去江东,就和你本家著名的张翰去江东的季节一样,正值

  • 梦见土豆

    梦见土豆是什么意思梦见土豆,祥瑞,意味着生活无忧。梦见吃土豆,预示着会有好运气。梦见土豆开花,预示着你要生儿子。梦见挖土豆,预示着成功和财运转好。梦见烹饪土豆,预示着会找到满意的工作。梦见种植土豆,预

  • 《霁夜》赏析

      此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表现出爽快的精神境界。一般都因宋玉有“悲哉秋之为气也”之句,而发悲秋之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如李白诗中称“秋兴逸”,刘禹锡说“胜春朝”。此诗表现清爽的心境,也是一种逸

  • 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其四)》诗词注释与评析

    杨柳枝词八首(其四) 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 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 【注释】 杨柳枝:又名《杨柳》、 ">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赏析: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作者简介: 陈子昂(约659~

  • 《哥舒歌》赏析

      这是唐代西北边民对唐朝名将哥舒翰的颂歌。此诗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第一句是起兴,诗人

  • 梦见吵架

    梦见吵架,表示两人感情热烈,也表示对性有强烈渴望。梦见和妻子争吵,夫妻恩爱,生活幸福。梦见和亲友吵架,全家人会和睦相处,危难时期能得到朋友的帮助。梦见和敌人打架,一切都会顺利。工作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