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崔涂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9 03:55:25阅读:178

作品简介《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是唐代诗人崔涂的作品,是《全唐诗》的第679卷第92首。此诗写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怀。首联即对,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颔联写除夕客居异地的孤独;颈联写亲眷远离,僮仆成了至亲,再烘托“独”字;尾联点出时逢除夕,更不堪漂泊。全诗流露出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

原文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作品注释

除夜:除夕,即阴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有些版本作“除夜有怀”。

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汉末益州牧刘璋设“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故有“三巴”之说,今四川省东部地区。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后亦多泛指四川。[2]

羁(jī)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

万里身:此身离家万里之外,路途遥远。

残雪:残余的积雪。

孤独:一支烛。这并非实指,而是说自己在这除夕之夜,孤独独照,更感到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有些版本引作“孤烛异乡人”或“孤独异乡人”

骨肉:指有血统关系的骨肉亲人。

僮(tóng):未成年的仆人。亲:亲近。

那堪(kān):哪能受得了。

岁华:年华。

作品译文

三巴的道路多么迢远,我走在万里艰危的征程。

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

离开亲人们已越来越远,和僮仆的感情分外加深。

哪堪漂泊在天涯,又适逢明朝岁华更新。

赏析

崔涂曾长期流落于湘、蜀一带,此诗为诗人客居四川时所作。此诗抒写诗人避乱流离巴蜀,旅途之中适逢除夕之夜的惨淡心情。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

首联“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感叹三巴道路的迢远,感叹与故乡的万里相隔。诗人只身流离万里之外,举目无可亲之人,生活的艰辛,生命的危险,如影随形地纠缠着他。“迢递”“羁危”用字精炼而准确,让人顿感起笔之突兀。同时,“三巴路”“万里身”又显得气象宏大,真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动地反映出巴蜀的山川形势。虽是深挚地抒发飘泊天涯的无限情怀,却并不给人以萧瑟的感觉。

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具体地描绘出了异乡除夜的凄凉。住所外面,是覆盖着残雪的乱山;屋里,孤零零的一支蜡烛陪伴着诗人。“乱山”、“残雪”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清。写山用一“乱”字,展现其杂乱的形态,借以写诗人诸事纷杂的心态;写雪用一“残”字,既扣住了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以表现心境的凄冷。此二字皆诗人匠心运筹、刻意锤炼的笔墨。“孤烛”二字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往年过除夕,合家团聚,虽说生逢乱世,节日清贫,总还是快慰的;如今过除夕,却是独自一人处在异乡,论相伴者,只有无言的蜡烛,而蜡烛又是孤独一支,“孤烛”照孤客,孤客对“孤烛”,物态人情,相互映衬,有力地揭示出诗人孤苦的心境。此句与马戴的《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句,可谓是异曲同工,同样扣人心弦,读来令人心碎。

颈联“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真切地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文字虽直朴,道情却非常细腻曲折。在家时,有骨肉相伴,自然感觉不到僮仆的可亲之处;如今飘泊在外,远离了亲人,与骨肉远隔,无法与亲人们一同迎接新年,故而对于身边朝夕相处的僮仆才倍感亲近,同时也为除夕增添了一些欢乐。对僮仆感情的转变,固然是好事,但这也暗中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诗人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此联语言质朴,感情细腻,与第二联互相映衬,真挚感人。

尾联“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归结本题意旨,言不堪在这飘泊的生涯里过此除夕,想到明日又增一岁不禁愁苦万分。所以,诗人寄希望于新年,祈祷不再漂泊流离,显得顺理成章,真切自然。这种结尾统摄了全篇的情感,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的心绪归为“那堪”二字,以强化之,又用“明日岁华新”把这些思绪框定在“除夜”,意境鲜明,结构严谨。句中的“明日”紧扣题中的“除夜”二字,于篇末点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的异乡飘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全诗语言朴素,铅华皆无,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意境苍凉,语言工丽,感情真挚,刻画细腻,情韵幽绝,感人至深。“乱山”一联堪称佳句,令人回味无穷。

名家评论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崔涂《除夜有感》:‘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此所谓真诗,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诗尚胜戴叔伦作。戴之‘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已自惨然,此尤觉刻肌砭骨。”

英汉对照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 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 孤独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 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 明日岁华新。

ON NEW YEAR"S EVE

Cui Tu

Farther and farther from the three Ba Roads,

I have come three thousand miles, anxious and watchful,

Through pale snow-patches in the jagged nightmountains --

A stranger with a lonely lantern shaken in the wind.

...Separation from my kin

Binds me closer to my servants --

Yet how I dread, so far adrift,

New Year"s Day, tomorrow morning!

作者简介

崔涂 [唐] (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字礼山,善音律,尤善长笛。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末诗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八八年前后在世。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全唐诗》存其诗1卷。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李延国《最后一课》

    我老矣!七十四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十岁为学子时的某些细节却如镌如铭,历历在目。我出生的村庄叫沙河崖,古属宁海州,今归烟台市牟平区。从我记事时,村里就设有“完小”,从一年级可以读到小学毕业。我入学较早,十

  •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

  • 李白《鹦鹉洲》全诗赏析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 高考常见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

    高考常见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的.复习文言文,小编整理了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请考生学习。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

  • 破圈

    【5329】破圈(钟子伟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16万字,2020年8月第1版,46元)△9章:[1]勇于冒险;[2]直面现实;[3]制造运气;[4]学会感恩;[5]理解成长;[6]独自承担;[7]战胜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的《诗经·小雅·采薇》 《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

  • 摇摇欲坠造句五则

    语义说明:形容就要掉下来或就要垮台的样子。 使用类别:用在「即将倒塌」的表述上。 摇摇欲坠造句:01这老旧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摇摇欲坠。 02为了安全起见,这座摇摇欲坠的吊桥已经禁止通行。 03战

  • 古诗《虞世南·蝉》诗词注释与赏析

    虞世南·蝉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②。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注释】①垂緌(ruí):下垂的帽带。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 "> 上余青州书文言文翻译

    上余青州书文言文翻译   《上余青州书》是苏洵写的一首文言文,作于宋代。下面是关于上余青州书文言文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  上余青州书  苏洵  洵闻之,楚人高令尹子文

  • 《中庸》国学经典解读

    《中庸》原著导读1.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3]。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4],恐惧乎其所不闻[5]。莫见乎隐[6],莫显乎微[7],故君子慎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