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出自宋代陈与义的《春寒》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参考翻译
翻译及注释
翻译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料峭的春寒还未结束,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注释
选自《简斋集》。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宋代诗人。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也泛指红色。
参考赏析
赏析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因此,头两句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诗人点化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别创意境,不但更具风致,而且更具品格。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作者介绍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1] 浑水摸鱼 【原文】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孙子·势篇》 【译文】 乘着敌人内部混乱之机,利用其懵懂没有主见的弱点使它顺从。这是一个自然
-
初中文言文阅读之崔篆平反 崔篆平反 【原文】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
-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
-
在生活中,我们的梦境都是稀奇古怪的,梦里什么东西都会出现。生老病死本是人间常态,相信有一些人在做梦的时候,会梦到有关人死了这样的梦境。那么,这些梦境又代表着什么呢?会不会对我们不利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
-
《吟诵,让学习古诗文成为一种享受》 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就必须充分尊重本民族的语言特点。吟诵可以让我们触摸到文字的温度,可以让古诗文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在广西武宣县城文化广场,小朋友诵
-
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点睛之笔】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武兵书》等,是我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
-
此诗格调清新,不用典实,通篇拟人,富于动感,体物入微,又很有韵致。"> 邓樵夫杀虎
作者: 曲哲 【本书体例】 康熙十五年,余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祠。夜半,有虎跪拜
-
谢枋得·庆全庵①桃花寻得桃源②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注释】①庆全庵:寺庙名。②桃源:典出欧阳修 "> “魏学曾字惟贯,泾阳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魏学曾字惟贯,泾阳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户部主事,迁郎中。中官为商人请支刍粮银巨万,学曾持不可,乃已。寻擢光禄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隆庆初,土蛮大入永平。学曾入驻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