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意思翻译、赏析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出自唐代李白的《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参考翻译
翻译及注释
翻译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注释
⑴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景定建康志》: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吴置亭在劳劳山上,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江南通志》: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
⑵知:理解。
⑶遣:让。
参考赏析
赏析
此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应当说,在古代诗歌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在从折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这两句相比,就显得巧而不奇。李白的这两句诗是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与李白的这首诗异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之一: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
对照之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但两诗的出发点相同,而结论却完全相反: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先说送别之人不忍折损杨柳的枝叶,再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这说明,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
创作背景
此诗所作年代已难以确考,似为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李白漫游金陵时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为去朝以后所作,不知确在何年,姑系于此(指天宝八载)。“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一父亲学做木匠,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爷爷的决定。照理,父亲那么聪明,书肯定读得很好。但爷爷家里实在太穷了,穷得连米糠都买不起,又哪儿来的闲钱送子女读书?于是,父亲读了两年书后,被迫含泪退学了。除了读书
-
文言文之家为您整理聊斋志异·周三拼音版、聊斋志异·周三注音版,欢迎阅读。聊斋志异·周三注音版《 周zhōu三sān 》 泰tài安ān张zhāng太tài华huá , 富fù吏lì也yě 。 家jiā
-
我们常说梦是达到愿望的方式,不过对于一些较为奇怪的梦,并不能用这种通俗的方法来解析。比方说我们梦见别人拉屎,那么如果将这种梦境用“梦是愿望达成方式”来解析,是不是过于牵强了些,过于奇怪了些,有谁的愿望
-
语义说明: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 使用类别:用在「完全消灭」的表述上。 斩草除根造句:01这件事唯有彻底地斩草除根,才算治本。 02这次攻击一定要斩草除根,免得对方日后报复。 03他心中的惰性若无斩
-
五月的早晨,站在田野的路上,注视东方。朦胧中,天际,一片鱼肚白。薄薄的雾气在撤退,由东往西。那片鱼肚白在扩大、发亮。渐渐地,那片鱼肚白染上了梅红,进而变成橘黄。那变幻着的鱼肚白下方像是有巨大的火焰,把
-
戏赠杜甫全文: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戏赠杜甫全文翻译: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上戴着竹笠日头刚好是中午。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
-
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因此作注者要慎于选择,
-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谁向若
-
诗人回忆昆明池的景象,展示了唐朝当年强大的国力、壮丽的景物和富饶的物产,抒发了诗人的孤独寂寥和忧国之思。">
-
枕戈的解释?枕戈的典故与出处 参见〔先鞭〕。北周·庾信《拟连珠》:“盖闻天方荐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