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意思翻译、赏析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参考翻译
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
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相隔遥远。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样傻站着。
注释
①沾:润湿。
②栖:栖息。
③帘:即竹帘,可以卷起,故称卷帘。
④ 杵(chǔ):春米、捣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动词,指捣衣。
⑤佳期:原指与佳人相约会,后泛指欢聚之日。
⑥望望:望了又望。
⑦伫立:久久站立。
参考赏析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孟浩然在异乡月夜思念亲人而作。
赏析
第一,二句“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极为平淡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寂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彩照到晶莹的露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怀,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第三,四句“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飞”,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寻找它的寄托。这是对比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惧,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欢聚的夜晚却不知何去何从,又得流连徘徊。
而第五,六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更是加深了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中,在邻家急急的夜杵声中,他更显得形单影只,骨子深处的孤独更是无处逃逸,全部涌上心头,强烈而含蓄。
于是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旷何许”的感叹,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伫立”。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
通读整篇,发现并无任何用词新奇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成功营造。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见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作者介绍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俭之忍第四十六俭之忍第四十六 以俭治身,则无忧;以俭治家,则无求。 人生用物,各有天限。夏涝太多,必有秋旱。 瓦鬲进煮粥,孔子以为厚;平仲祀先人,豚肩不掩豆。季公庾郎,二韭三韭。 脱粟布被,非
-
戎夷解衣的文言文 戎夷解衣的文言文1 戎夷违齐如鲁①,天大寒而后门②。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③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
-
【原题】:余自离荆渚遍身生疮了无佳思至金陵舍舟登陆之朱方道游钟山
-
【3439】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日〕斋藤孝著,程亮译,江西人民出版社,9万字,2016年10月第1版,36元)△本书不仅深入地阐述了“读书”的意义,更力荐了创新性读书方法。共5章:[1
-
放虎自卫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放虎自卫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放虎自卫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出处】唐·李颀《送陈章甫》。【意思翻译】你这个游宦者尚未到家,我这个出行者只有叹息。听说你故园相识朋友多,昨日罢官今情景又如
-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出自宋代黄庭坚的《送范德孺知庆州》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潭潭大
-
钉是钉,铆是铆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钉是钉,铆是铆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钉是钉,铆是铆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我的爷爷是个大孝子。 他在自己的妈妈,也就是我太奶奶,生病以后,一个人在病榻前精心照顾了五年,直到太奶奶去世。 太奶奶81岁突患脑萎缩,在西安的大医院住了近半年,但还是不能站立行走。爷爷觉得医院不
-
【3669】科学道德:钱学森的言与行(顾吉环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6.7万字,2015年9月第1版,45元)△这本书真实地反映了钱学森在科学道德上的思想与境界,以言与行两种表现形式,通过追求科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