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意思翻译、赏析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出自明代戚继光的《望阙台》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参考赏析
赏析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5]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联是借景抒情。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叶”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由于作者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尽管是失意之作,也使这首诗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作者介绍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
-
这首诗扣住吴江的地理形势和有关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寓意深刻,感慨良多。此诗上半部分描写吴江自然景色,首联所说“松陵”,为吴江旧称。吴江县城东南旧有一条长堤,界于松江与太湖之
-
情深胜于景深——《走向幸福——吴建新聚焦宁夏生态移民》摄影展观后
情深胜于景深——《走向幸福——吴建新聚焦宁夏生态移民》摄影展观后◎王晓静2008年,宁夏开始实施“西海固”移民工程。西吉、海原、隆德、同心等南部山区位于大山深处的村庄,因为行路难和吃水难导致村民生活艰
-
情山栖鸾凤 爱水浴鸳鸯 意似鸳鸯飞比翼 情如鸾凤宿同林 不愿似鸳鸯嬉戏浅水 有志象海燕搏击长风 交颈鸳鸯并蒂花下立 协翅紫燕连理枝头飞 晋秦良缘鸳鸯双比翼 成就丽人桃李结同心 金屋藏娇喜抱鸳衾开锦帐
-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出自清代黄遵宪的《赠梁任父母同年 / 题梁任父同年》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参考赏析创作背景诗人是清末著名外交家黄遵宪,面对腐败
-
春耕时节的文言文 春耕时节,田园荒芜。一牛牧于田中,茫然四顾。 余路过,听老牛一声长叹。余奇之,乃走近老牛,抚摸牛首,以慰牛心。老牛摇头摆耳,一声低哞。余益奇,乃问之:老牛
-
归熙甫沈贞甫墓志铭 自余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余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余尝人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
-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意思翻译及赏析
原文燕歌行(并序)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
-
夔有一足注音版《 夔kuí有yǒu一yī足zú 》 哀āi公gōng问wèn于yú孔kǒng子zǐ曰yuē :“ 吾wú闻wén夔kuí一yī足zú , 信xìn乎hū ?” 曰yuē :“ 夔kuí
-
沈启无《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散文卷》收录有沈启无三篇文章,《无意庵谈文》《六朝文章》《南来随笔》。老派文字,充盈着学识与风雅,旧景老味,读来真叫人恍惚。前些年,买了一本《近代散文钞》,编者是沈启无,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