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意思翻译、赏析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出自唐代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荩箧 一作:画箧)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参考翻译
翻译及注释
翻译
你如同谢公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我这个贫士事事不顺利。
你见我没有衣衫就在箱子找,你拔下金钗因我相求而买酒。
你用野蔬充饥却说食物甘美,你用落叶作薪你用枯枝做炊。
如今我高官厚禄你却离人间,为你寄点延请僧道超度士灵。
注释
⑴谢公东晋宰相谢安,他最偏爱侄女谢道韫。
⑵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⑶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⑷泥:软缠,央求。
⑸藿:豆叶,嫩时可食。
⑹奠:祭奠,设酒食而祭。
参考赏析
赏析
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即公元809年(元和四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作者介绍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登西台恸哭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古代散文名篇,一作《西台恸哭记》。南宋谢翱作。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八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谢翱与其友人登西台祭之,并作此文以记其
-
作者: 梁靖云 【本书体例】 【原文】:《论语·微子篇》(1):楚狂接舆(2),
-
《 新都县八阵图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新都县八阵图记 杨慎 诸葛武侯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之永安宫;一在新都之弥牟镇。在夔者盖侯从先主伐昊,防守江路,行营布伍之
-
1 洪武九年,也就是公元1376年,因天象出现异常情况,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的钦天监奏“五星紊度,日月相刑”。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面对这种奇异天文现象,大家找不到科学的解释。当时的
-
八年级必背文言文 文言文学习一直都是我们语文需要落实的一个知识点,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八年级必背文言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必背文言文1 郦道元《
-
观 沧 海 东 汉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背景
-
“梁甫吟拼音版古诗(李白)”由文言文之家整理发布,欢迎阅读。梁甫吟拼音版古诗《 梁liáng甫fǔ吟yín 》唐táng · 李lǐ白bái长cháng啸xiào梁liáng甫fǔ吟yín , 何hé
-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
-
【诗句】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出处】唐·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赏析】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全诗】子夜四时歌·冬歌[唐] 李白,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
李白问余何事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诗一题作《山中问答》。俗人问他为什么喜欢栖息在青翠苍绿的山中,按常理接下来诗人就要作出答案,可是却宕开一笔,“笑而不答”,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