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出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注释】①黄鹤楼:位于今湖北武汉市长江南岸蛇山之上,是我国古代的名楼之一。②烟花三月:三月正是春季,烟花是指春天艳丽的景色。
【释义】老朋友在黄鹤楼告别离去,在春光明媚的时分乘船东下扬州。孤船逐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之中,唯有长江之水不断地向东流去。
【点评】全诗无一字叙离别之情,但却处处透着对故人的惜别之情。
【鉴赏1】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东去广陵,此时正是烟雾迷茫、繁花 似锦的暮春三月,故人独往扬州,诗人目送挚友,直至帆影模糊,消失 在碧空尽头,眼前唯有滔滔江水向天边流去。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 诗。诗句劈头点出“黄鹤楼”这一分手之地,其中隐含一种惋惜之情, 更何况时值春光明媚的阳花三月呢?三四句看似写景,实际是在暗示诗 人伫立江边,久久凝视友人远去,直到望不到踪影,留下一片惆怅之情。 “碧空尽”、“天际流”是天水相连、帆影消失的真实写照。诗炼字工 巧,感情真挚。
【鉴赏2】诗写与友人(孟浩然)于黄鹤 楼辞别,时值春际三月,想见友人 去往扬州一路自是繁花如烟、美丽 迷人的景色,而感到十分的快慰。 送友人上船远去,依依目送,直至 帆影消逝于一片碧空之中,只见浩 浩江水,一望无际,奔流不息。诗 写辞别,却并不凄伤,而是充满了 诗情画意,具有相见可期的寓意, 同时,无限深厚的情谊亦尽在景 中。
【全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①西辞:从黄鹤楼到扬州是沿江东下,故云西辞。②烟花:三月正当春日,烟和花是春天的代表性景物。烟,春天阳气上升所造成的云雾之气。下:顺长江而下。
【鉴赏1】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轻的李白从四川出峡,在湖北安陆住了十年,认识了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故诗中称之为“故人”。
黄鹤楼在武汉市武昌区的江边,历来是游览胜地。广陵即扬州,是唐代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有 “扬一益二” (当时的繁华都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 之称。诗的开头一二句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武汉在西,扬州在东,从武汉去扬州,顺流东下,自然是向
西北告别了黄鹤楼。这样的句子,信手拈来,毫无雕饰。第二句接得很好。他向哪里去呢?去扬州。“烟花三月”用得非常妙。它不仅是指出了离别的季节,也表达了当时的心情。“烟花”指春天笼罩在蒙蒙雾气中的绮丽景色。江南三月,风光明媚,孟浩然将去的又是繁花似锦,绣户珠帘的江南名都,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表面上只写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和目的地,但透过字面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诗人对作为三吴都会的扬州的无限神往。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
后二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送别情景的描写很巧妙地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感。楼头话别,孟浩然登船启程了。诗人依然伫立江边,目送故人所乘船只远去,渐渐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间。明丽的天空下顺流行进的 “孤帆远影”,本身就具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别情如流水,诗人凝望着天际江流,这时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涛,奔向碧空尽处,仿佛依依不舍去追赶远行的朋友。整幅画面情景交融,给人苍茫空阔的感觉。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惜别深情,对于不能同游的惋惜,以及对扬州胜景的无限神往,尽在江边送别的形象之中了。
【鉴赏2】
黄鹤楼上,诗人祖饯送别。丝竹声中,孟浩然登上舟船,挥挥 手,挂帆东去。诗人伫立楼头,凭栏目送远去的风帆,久久不愿离去。一 片孤帆,在辽阔的江面渐行渐远,慢慢 只能望见一个模糊的影子,最后连这 影子也消融在水天相接之处,唯剩下 一江春水,在碧空掩映之下,无语 东流。
开元十六年(728)的春天,孟浩然 即将前往繁华的扬州,李白的心情颇 为复杂。来到江汉平原后,李白虽然 结识了许多朋友,最为倾慕的却只有 孟浩然。现在这位老朋友要离开自 己,心中难免留恋,难免依依难舍。但 转念想到,在这春意最为浓厚的三月, 前往繁花似锦的扬州,沿途春水碧天, 烟云草树,晴岚氤氲,千里莺啼,酒旗招展,风光着实旖旎,诗人又不免为 友人感到高兴。何况友人此行,说不定能有所遇合,这更是令人欣喜的事 情。不过,天高鸟飞,海空鱼跃,孟浩然得其所愿,而诗人由于种种原因滞 留在江夏,不能展翅腾飞,与之共同翱翔于蓝天,这对生性喜动的李白而 言,在纵目骋怀、登楼远眺之际,多少会有一些惆怅与茫然。诗人描摹离 别之景,实际上是在抒写其怅恨之情。“此诗赋别时之景,而情在其中也。 言我故人孟君,西辞黄鹤楼之地而行矣,当春景烟花之时,三月而下扬州。 我送于江干,跂予望之,孤帆远影,碧空已尽,帆没而不见矣。唯见长江飞 流无际,故人已远,予情徒为之怅怅耳。”(《李诗直解》卷六)
-
长虹饮涧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①中,予使契丹②,至其极北黑水(14)境永安山下卓帐③。是时新雨霁④,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⑤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
-
历秦亡、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大汉立国,起初高祖分封子弟为诸侯王,其间还封了一些异姓诸侯王,见《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和《汉书·诸 ">
-
这是首咏物之作,前两句写物,从视觉、嗅觉角度描写,表现了月色朦胧的夜晚,微风吹拂之下,海棠花摇曳多姿,香气弥漫;后两句写诗人的情态,因为害怕海棠在深夜中睡去,所以特意点上高高的蜡烛,传神地写出诗人的痴
-
《淳于髡传》摘自司马迁(约公元前145~90年)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该文记载了关于齐国的“招女婿”淳于髡的逸事。淳于髡身高不足七尺,语言流畅、能
-
《汉魏六朝散文·鲍照·芜城赋》原文鉴赏 沵迆平原2,南驰苍梧涨海3,北走紫塞雁门4。柂以漕渠5,轴以昆岗6。重江复关之隩7,四会五达之庄8。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轊9,人驾肩1
-
《李纲·座右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予名堂曰“求仁”,十二时中①,行住坐卧未尝须臾离也②,作座右铭以自警焉。其文曰:是
-
奉头鼠窜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奉头鼠窜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奉头鼠窜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原题】:丁亥守当涂中夏有献瑞麦者今日池中复得双头莲因成小诗以记之
-
上山采蘼芜 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
-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声律论 中国古代要求文艺作品(主要是诗歌)讲究声调节奏的变化与和谐,追求语言的形式美的一种理论。我国文学提出讲究语言音韵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