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出处】唐·李白《子夜四时歌·夏歌》。
【赏析】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全诗】
子夜四时歌·夏歌
[唐] 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
上岳阳楼巍峨雄关据上游,重湖八百望中收。当心忽压秦头日,画地难分禹迹州。从古荆蛮原小丑,即今砥柱孰中流。红髯碧眼知何意,挈镜来登最上头。题解 此诗大约作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左右,作者任署湖南按
-
高濂:山满堂观柳 高濂苏堤跨虹桥下东数步,为余小筑数椽,当湖南面,颜曰“山满楼”。余每出游,巢居于上,倚栏玩堤,若与檐接。堤上柳色,自正月上旬柔弄鹅黄,二月娇拖鸭绿,依依一望,色再撩人,故诗人有“忽见
-
无所事事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无所事事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无所事事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文言文《狼》的译文 本文是由小编上传的:《狼》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
-
蔡邕听琴出自范晔的《後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第五十下》。【文言文】吴人有烧桐以爨①者,邕闻火烈②之声,知其良木,因③请而裁④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⑤名⑥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⑦也,
-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 《答李翊[yì]书》是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韩愈给李翊的复信,是一篇书信体论说文。李翊曾向韩愈请教写文章的技巧,韩愈写了这篇文章作答。下面是小
-
《胡中行:学诗要正“根”,免得虚火上身》 作为“2017上海市家庭教育高峰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场题为“怎样教孩子学习古诗词”的演讲在上海图书馆如期举行。主讲人、复旦大学《诗铎
-
孔子家语好生第十原文拼音版《 孔kǒng子zǐ家jiā语yǔ · 好hǎo生shēng 》鲁lǔ哀āi公gōng问wèn于yú孔kǒng子zǐ曰yuē :“ 昔xī者zhě舜shùn冠guàn何hé冠
-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困境 第1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及有效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入选的文本都是千百年来的名篇佳作,其厚重和丰富不言而喻。
-
文言文之家为大家整理聊斋志异·阎罗拼音版、聊斋志异·阎罗注音版,欢迎阅读。聊斋志异·阎罗注音版《 阎yán罗luó 》 莱lái芜wú秀xiù才cái李lǐ中zhōng之zhī , 性xìng直z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