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燕二·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文言文翻译
战国策·燕二·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
《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文言文,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以下是文言文之家整理的《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文言文
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而有齐人仕于燕者,昭王召而谓之曰:“寡人且与天下伐齐,旦暮出令矣,子必争之。争之而不听,子因去而之齐。寡人有时复合和也,且以因子而事齐。”当此之时也,燕、齐不两立,然而常独欲有复收之之志若此也。
翻译
燕昭王将要同天下诸侯一起讨伐齐国,有一个在燕国做官的齐国人,燕昭王把他召来,对他说:“寡人准备和天下诸侯进攻齐国,下达进攻的命令只是一早一晚的事。到时候您一定要同我争辩,无论怎样争辩寡人也不听从,您趁此离开燕国去齐国。寡人准备万一战败需要同齐国重新和好,将要通过您侍奉齐国。”这个时候,燕、齐两国势不两立,然而燕昭王却偏有重新讲和的想法,竟糊涂到如此程度。
作品出处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末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其仍是研究战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
-
苟延残喘【释义】苟:勉强;延:延续。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形容勉强维持生存。【出处】宋·欧阳修《与韩忠献王》:“遽来居颖,苟存残喘,承赐恤问,敢此勉述。”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
-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诗句出自唐朝诗人张仲素的《吟咏唱和》 【全诗】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关盼盼(唱:张仲素)
-
【斗志昂扬解释】指斗争意志很高。昂扬:情绪高涨。 【斗志昂扬造句】 ①武警官兵们始终斗志昂扬地战斗在水势凶猛的抗洪第一线。 ②听完团长的战前动员报告,全团官兵个个斗志昂扬地投入打恶仗的
-
这首词是写暮春时节,晴天白昼,游故地怀故人。上片开头三句是写景,晴天飞云、水边轻阴,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境界。“做弄得”是渐渐使得的意思。接着“驻马”、“旧时”点明故地重游,也是写人:词人在这
-
【5395】走向理性:西方思想文化大视野(赵林著,湖南人民出版社,32万字,2020年3月第1版,62元)△7章:[1]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2]基督教信仰与希腊哲学的思想张力;[3]基督教与罗马帝国
-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由唐代孟浩然所创作。以下是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全诗意思及解析,欢迎阅读。全诗原文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清明日宴
-
寓意晏殊【原文】 油壁香车[1]不再逢,峡云[2]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3]中。鱼书[4]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注释】[1]油壁香车:油漆涂
-
1我和泥大纠缠的时候,泥二进来了。屋子里的情形是这样的,泥大抓住了我的手,泥大本来要走,可他突然抓住了我的手。我当时一怔,没反应过来泥大要做啥,泥大涨红着脸,呼吸也变得急促。我明白了。我想挣开,泥大不
-
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至八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课本 湖北省的国学教育工作推广成果显著,走在我国前列。近年该省出版了《国学经典诵读》、《国学经典名句书写》、《古诗词诵读》等序列教材,建立了湖北省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