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孝治章第八原文拼音版、翻译及解读
《孝经·孝治》是《孝经》第八章。以下是孝经孝治章第八原文拼音版、翻译及解读,欢迎阅读。
孝经孝治章第八原文注音版
《 孝xiào经jīng · 孝xiào治zhì 》
子zǐ曰yuē :「 昔xī者zhě明míng王wáng之zhī以yǐ孝xiào治zhì天tiān下xià也yě , 不bù敢gǎn遗yí小xiǎo国guó之zhī臣chén , 而ér况kuàng于yú公gōng 、 侯hóu 、 伯bó 、 子zi 、 男nán乎hū ? 故gù得dé万wàn国guó之zhī欢huān心xīn , 以yǐ事shì其qí先xiān王wáng 。 治zhì国guó者zhě , 不bù敢gǎn侮wǔ于yú鳏guān寡guǎ , 而ér况kuàng于yú士shì民mín乎hū ? 故gù得dé百bǎi姓xìng之zhī欢huān心xīn , 以yǐ事shì其qí先xiān君jūn 。 治zhì家jiā者zhě , 不bù敢gǎn失shī于yú臣chén妾qiè , 而ér况kuàng于yú妻qī子zi乎hū ? 故gù得de人rén 之zhī欢huān心xīn , 以yǐ事shì其qí亲qīn 。 夫fū然rán , 故gù生shēng则zé亲qīn安ān之zhī , 祭jì则zé鬼guǐ享xiǎng之zhī 。 是shì以yǐ天tiān下xià和hé平píng , 灾zāi害hài不bù 生shēng , 祸huò乱luàn不bù作zuò 。 故gù明míng王wáng之zhī以yǐ孝xiào治zhì天tiān下xià也yě如rú此cǐ 。《 诗shī 》 云yún :『 有yǒu觉jué德dé行xíng , 四sì国guó顺shùn 之zhī 。』」
孝经孝治章第八原文拼音版
《 xiào jīng · xiào zhì 》
《孝经·孝治》
zǐ yuē :「 xī zhě míng wáng zhī yǐ xiào zhì tiān xià yě , bù gǎn yí xiǎo guó zhī chén , ér kuàng yú gōng 、 hóu 、 bó 、 zi 、 nán hū ? gù dé wàn guó zhī huān xīn , yǐ shì qí xiān wáng 。 zhì guó zhě , bù gǎn wǔ yú guān guǎ , ér kuàng yú shì mín hū ? gù dé bǎi xìng zhī huān xīn , yǐ shì qí xiān jūn 。 zhì jiā zhě , bù gǎn shī yú chén qiè , ér kuàng yú qī zi hū ? gù de rén zhī huān xīn , yǐ shì qí qīn 。 fū rán , gù shēng zé qīn ān zhī , jì zé guǐ xiǎng zhī 。 shì yǐ tiān xià hé píng , zāi hài bù shēng , huò luàn bù zuò 。 gù míng wáng zhī yǐ xiào zhì tiān xià yě rú cǐ 。《 shī 》 yún :『 yǒu jué dé xíng , sì guó shùn zhī 。』」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 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 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 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 之。』」
孝经孝治章第八原文翻译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孝经孝治章第八原文注释
⑴小国之臣:指小国派来的使臣。小国之臣容易被疏忽怠慢,明王对他们都礼遇和关注,各国诸侯来朝见天子受到款待就无庸赘言了。
⑵公、侯、伯、子、男:周朝分封诸侯的五等爵位。
⑶万国:指天下所有的诸侯国。万,是极言其多,并非实数。
⑷先王:指“明王”,已去世的父祖。这是说各国诸侯都来参加祭祀先王的典礼,贡献祭品。
⑸治国者:指诸侯。
⑹鳏(ɡuān)寡:《孟子· 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后代通常称丧妻者为鳏夫,丧夫者为寡妇。
⑺先君:指诸侯已故的父祖。这是说百姓们都来参加对先君的祭奠典礼。
⑻治家者:指卿、大夫。家,指卿、大夫受封的采邑。
⑼臣妾:指家内的奴隶,男性奴隶曰臣,女性奴隶曰妾。也泛指卑贱者。
⑽以事其亲:这是说卿、大夫因为能得到妻子、儿女,乃至奴仆、妾婢的欢心,所以全家上下都协助他奉养双亲。
⑾生则亲安之:生,活着的时候。安,安乐,安宁,安心。之,指双亲。
⑿鬼:指去世的父母的灵魂。《论衡· 讥日》:“鬼者死人之精也。”《礼记· 礼运》郑玄注:“鬼者精魂所归。”
⒀如此:指“天下和平”等福应。孔传:“行善则休征(吉祥的征兆)报之,行恶则咎征随之,皆行之致也。”这是说由于明王用孝道治理天下,有美德善行,因此才有这种种福应。
⒁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语出《诗经· 大雅· 抑》。意思是,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各国都顺从他的教化,服从他的统治。觉,大。四国,四方之国。
孝经孝治章第八原文解读
这一章书,是说天子、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国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欢心,能得到人民的欢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实在表现。列为第九章。
孔子再进一步的分别给曾子讲说:‘古昔的明哲圣王,用孝道治理天下的时候。推其爱敬之心以爱敬他人。即如对于附属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忘敬,何况自己直属的封疆大吏如公侯伯子男呢?那自然更不敢轻视慢待了。因对万国的诸侯不敢失礼,那万国的诸侯也对他欣然服从,远近朝贡。照这样的奉事其先王,那孝道就算尽到极点了。
古昔的诸侯,效法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方法,而以爱敬治其国。爱人的人。也受人爱慕。敬人的人,也受人敬重。连可怜无告的鳏夫寡妇,都不敢加以侮慢。何况一般的士民呢?因此,所以就能得到全国百姓的欢心,竭诚拥戴。照这样的奉事其先君,岂不是尽到了孝道吗?
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爱敬之情,下达于臣妾,虽较疏远的男仆和女佣,都不敢对他们失礼,而况最能爱敬自己的妻子呢?因此,人无分贵贱,谊无分亲疏,只要得到大家的欢心,以奉事其亲。那自然夫妻相爱,兄弟和睦,儿女欢乐,主仆快愉,一门之内,一片太和气象。以此孝道治家,那岂不是达到理想的家庭吗?
果能依照以上所讲的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自然能得到天下人人的欢心,那做父母的人,在生存的时候,就可安心享受他们儿女的孝养,去世以后,也就很欢欣的受用他们儿女的祭礼。照这样治理天下国家,造成和平气象,水、旱、风、火,病、虫、疠疫的灾害,不会在这个和乐的人间产生。战争流血盗匪猖獗的祸乱,也不会在这个和平社会里兴起了。从这里可以知道历代明德圣王以孝治天下国家的效果,是怎样的高明了。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抑之章这两句话,是说明一国的元首。有很大的道德行为,那四方万国的人,都被感化的心悦诚服,没有不顺从他的。由此可以证明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的优点,再没有比他更好的方法了。
-
朝天曲 张养浩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 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 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 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张养浩:1270
-
作者: 任书来 【本书体例】 清凉道人清凉道人(生平事迹不详),浙江德清人。姓徐
-
外国侵略者为了扩大侵略势力,在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它们直接管理的地方,这些地方即所谓租界。第一个建立租界的是英国。1845年第一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借口《南京条约》有英人可带所属家眷,“寄居”
-
第一、专业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以中国上古至近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嬗变、发展;作家、作品、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等。 第二、
-
温庭筠连累子孙 韦端己光耀祖先温庭筠一生都没有中进士,不是因为考试综合征,而是因为他把科考当成了一门生意,主考恼他做枪手,结果一辈子都不录他,还连累了他的儿子;韦庄是大唐诗人中年龄最大的进士,其一生犹
-
[译文]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远近重叠的山峰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出典]柳永《望海潮》 注: 1、《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
-
文言文应该怎样复习呢 文言文应该怎样复习? 文言文做题经常出错,有几种可能,一种是你认为懂了,但是实际没有懂。另外一种情况,是你懂的是一个大略,题目总是在很具体,或者很
-
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真有一
-
与友人论为文书 柳宗元 古今号文章为难,足下知其所以难乎?非谓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钻砺之不工,颇颣(lèi缺点,毛病)之不除也。得之为难,知之愈难耳。 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
-
痛苦与厌倦之间 ◆ 叔本华 生命剧烈地在痛苦与厌倦的两端摆动,贫穷和困乏带来痛苦,太得意时,人又生厌倦。所以,当劳动阶层无休止地在困乏、痛苦中挣扎时,上层社会却在和“厌倦”打持久战。在内在或主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