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原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翻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词牌简介
定风波,词牌名之一,一作《定风波令》。唐教坊曲,《张子野词》入“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下片二平韵,错叶四仄韵。《乐章集》演为慢词,一入“双调”,一入“林钟商”,并全用仄韵。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莫听穿林打叶声,
⊙●○○●●△(韵),
何妨吟啸且徐行。
⊙○⊙●●○△(韵)。
竹杖芒鞋轻胜马,
⊙●⊙○○●▲(韵),
谁怕?
○▲(韵),
一蓑烟雨任平生。
⊙○⊙●●○△(韵)。
料峭春风吹酒醒,
⊙●⊙○○●▲(韵),
微冷,
○▲(韵),
山头斜照却相迎。
⊙○⊙●●○△(韵)。
回首向来萧瑟处,
⊙●⊙○○●▲(韵),
归去,
○▲(韵),
也无风雨也无晴。
⊙○⊙●●○△(韵)。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蔡邕汉津赋夫何大川之浩浩兮,洪流淼以玄清。配名位乎天汉兮,披厚土而载形。登源自乎嶓冢兮,引漾澧而东征。纳旸谷之所吐兮,兼汉沔之殊名。总畎浍之群液兮,演西土之阴精。遇万山以左回兮,旋襄阳而南萦。切大别之
-
对联小故事 于谦小时候,束发两髻,有个和尚笑他:「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马上回答:「狗嘴何曾出象牙」 但是于谦回家之后,告诉母亲,母亲马上帮他梳成三角;于谦出门后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三角如鼓
-
作者: 〔波兰〕普鲁斯 【原文】: 天上的阳光渐渐熄灭了,地面的薄暮慢慢升起来。薄暮—一这在夜大军的前哨。这支凶猛的夜大军
-
【生卒】:1222—1275【介绍】:字伯常,泽州临川(今山西陵川县)人。生于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享年五十三岁。他是元好问的老师——郝天挺之孙,曾受教于好问。
-
文言文刘般传翻译 【原文】 以当袭父般爵,让与弟宪,遁逃避封。久之,章和中,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恺犹不出。积十余岁,至永元十年,有司复奏之,侍中贾逵因上书曰:
-
乡村的夏夜十分闷热,使人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漫长,好在时不时下几场夏雨,偶尔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过去,每逢夏夜,村民们总习惯来到村口那空旷的晒谷场上纳凉、拉家常!乡村的夏夜,在我的记忆深处,最富有诗情画意
-
语义说明:生拉硬扯,牵强解释。 使用说明:用在「强合硬凑」的表述上。 穿凿附会造句:01为了支撑自己的论点,他只好穿凿附会,胡乱引据。 02自古以来解经者虽众,但是穿凿附会者多,精审者少。 03对于自
-
此诗写作者到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作者被贬永州后,爱到佛院游赏,热心读佛经,研求佛理。他开始读经时,先洁口洗齿,整衣去尘,甚为虔诚。"> 百家姓库文言文
百家姓库文言文 《百家姓厍》 作者:佚名 历史来源 1、厍姓系出厍狄氏所改。北周时有厍狄氏,后改为厍姓。据《后汉书》载,有金城太守厍均。据《后汉书·注》载:“羌
-
域附白,孙生足下:比见文二首,益复奇宕[1]有英气,甚喜!亦数欲有言以答足下之意,而自审无所得,又甚愧! 仆尝闻马有振鬣长呼而万马皆喑者[2],其骏迈之气空[3]之也。虽然,有天机[4]焉。若灭若没,